“舒筋活血”拔穷根
作者:李云侠 罗荣幸 时间:2016-09-22 阅读:204
“舒筋活血”拔穷根
——省发改委海拉镇驻村工作队工作侧记
记者 李云侠 通讯员 罗荣幸
2015年,海拉政府所在地,沿用了几十年的地名黄灰山改名为红辉山。
两字之差,中间隔了一个驻村工作队5名队员“我们驻进来,老乡富起来”的信念,“扑下身子,找准路子”的决心,“不脱贫,不脱钩”的坚持。
省发改委海拉镇驻村工作队进驻两年时间,海拉镇发展的中轴飞速转动起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农村产业发展延伸到生态环境改善,驻村工作队的心血慢慢凝结出一个新的海拉——生活好,干劲足,小康渐进。
跑项目、搞基建,疏通海拉血脉
位于威宁西部的海拉镇,丛山挺立,峰岭绵延,牛栏江水在峡谷深处环卧流淌,形成“四面倚山,三面环水”的地形地貌。因地势落差大,山高坡陡,山上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当地有山歌唱到:“好个铅厂坡,水少石头多,坛子背水吃,打烂一皮坡。”
“靠天吃水”成为这里生活长期以来的一大关键词。
为了缓解吃水压力,每到雨季,村民利用一切可以囤水的工具存积雨水,平日的生活和饮用水大多都来自于此。甚至全镇最大的水库新村水库也主要靠雨季降雨积水。
2014年,驻村工作队进驻海拉后,严重缺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他们一边努力适应缺水环境,一边想办法解决吃水难问题。
根据相关单位和村两委的反应,工作队积极奔走调研,认真了解分析情况后,工作队为海元村、草原村、黑多村等18个村组争取到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扶贫项目66.71万元专项资金,为饮水困难群众修建237口水窖。目前,部分村组饮水安全工程已施工完毕,家住火箭村岩头组的村民赵美银一边洗衣服一边说:“现在用水很方便,以前下沟去背水,一个多小时才能背一趟,现在可以在大门口用水壶提去用。”终于,村民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
“人背马驮”也曾是海拉镇生活的又一大关键词。
腿软,这个词相信到过海拉的人都不陌生。道路随山势蜿蜒盘亘,左手摸着高山,右手垂在悬崖之上的路段更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海拉没有一条像样的柏油路,百姓生产生活全都靠土路上的人背马驮。
这给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提出了考验。
工作队每天起早贪黑,不停地向村民了解情况,实地勘察,在长期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争取到建设海拉镇环山公路的项目。全长85公里,宽6.5米,连接贯穿海拉镇18个村30余组,受益群众近30000人,形成海拉镇体内的一条大动脉。目前,该路段一期工程47.5公里已竣工通车。二期全长37.5公里,正在筹备当中。
环山路建成通车后,周边百姓如雨后春笋般修建起了很多平房,在沿路土地上种植花椒、魔芋、党参、核桃、新品种辣椒等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她们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
其中,花果村是人口最多、最为贫困、也是受益最大的村,环山路贯穿其中。花果村前合组村民沈兴明说:“路修通后,我承包了一些土地,种植了20多亩烤烟,农用车直接开到地边,栽种和收割都十分方便,今年有近6万元的烤烟收入。以前路不通的时候,一年最多也就2、3万块钱。”
此外,工作队还极力争取完善集镇路网设施建设。海拉镇集镇所在地红辉山,曾经是出了名的“黄灰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2014年,在省发改委的倾力帮扶下,该镇共筹集资金346万元,用于集镇路网设施建设,其中省发改委筹资278万元,该镇自筹资金68万元,对集镇的排水设施、路面硬化、绿化、太阳能路灯等设施进行建设,共硬化道路4公里,宽6.5米,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同时,在省发改委的帮扶下,争取项目建设资金100万元,为该镇红光村修建通村公路8.4公里,草原村1.6公里。
水窖修在家门口,大路连到院坝边,百姓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纷纷交口称赞:“他们才是真正为百姓谋福利的驻村干部”。
搞产业、拉投资,壮大海拉经济
“补多小河牛栏江,大丫汉子泪汪汪,男儿十六打工去,女嫁外地不回乡。”海元村村民陈兴华唱着山歌正在放羊。
他告诉记者:“今年村上通知我们领了4只羊,是党委政府免费发给我们老百姓的,帮助我们发展致富,我们都很感谢。”他笑称,唱的山歌终于要“过时”了,海拉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男儿不用十六就出去打工,女儿也不用远嫁不回乡了。
像陈兴华一样的贫困户领取的4只羊,来自于2014年省发改委为海拉镇筹集能繁母羊专项资金,共50万元,分别在海元村和草原村建立两个点三个中心示范户。采取创新“滚雪球式”发展模式,每年按照联结机制为贫困农户免费发放能繁母羊。最短饲养时间为一年,大小25公斤以上,在规定时间内不得将能繁母羊买卖或者屠宰。若因中心示范点养殖户失败,不能按时分年度发放羊只给贫困户的,按照1000元/每只或500元/每只的标准补助金给贫困户,以保障贫困户家庭收入不“打折”,增收不降低,目前有30余户贫困户受益。
在海拉这片几乎未开发的处女地上,工作队员们把发展产业支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攻点。
2013年,省发改委帮扶695万元扶贫项目资金,以海元、海兴、海昌、卫星等为轴心,全面推开,千亩连片、万亩成片。如今已实现万亩种植的目标,形成万亩党参助推万民发展的格局。
2014年,驻村工作队为海拉镇黑多村争取魔芋种植项目50亩,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资金直补的方式扶持到户到人,每亩补助资金2000元。当年实现增收近40万元,扶贫效果明显,使黑多村逐步走出一类贫困村之列,不断迈向小康。
“2015年,海拉镇党参种植12000余亩,半夏、魔芋等5500余亩,实现种植户户均增收进4万元。2016年,海拉镇共种植党参2万余亩,魔芋、半夏、黄芪等1.4万余亩,与2015年相比,将大大增加种植户的收入。”海拉镇党政办工作人员如是说。
历经两年时间,海拉镇在省发改委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盘活产业发展,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笑容也越来越多。实现了从黄灰山到红辉山的蜕变,在多情而壮美的牛栏江畔,逐步从贫穷走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