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09-26

凝社会力量 聚爱心扶贫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6-09-26 阅读:247


 威宁扶贫开发“十项行动”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系列报道之八
凝社会力量 聚爱心扶贫
本报记者 沈光勇

  走进海边街道银龙幸福小镇,一个个农家院落整洁怡人,一栋栋民居静雅别致,一条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连户路进村串户,勾织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幸福画卷,眼前一幅宜居、宜业、益游新气象。
  小区内各样富于特色的农家乐风生水起,生意红火,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里是招商局集团筹资5000万元帮扶共建倾情打造的“草海.龙幸福小镇”示范区,以提升草海旅游资源价值,推动城市升级为目的,帮助推动威宁建设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幸福城市。
  近年来,威宁大力实施社会力量扶贫行动,坚持自我发力与向外借力并举,加快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聚合各类资源,实现与全县314个贫困村“一对一”帮扶全覆盖。
  完善联络协调机制,用好对口帮扶力量,全力争取九三学社、招商局集团、深圳南山区、重庆江北区和国家开发银行持续做好帮扶工作,推动在产业对接、文化旅游、教育医疗、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等方面深化合作,提升帮扶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威宁“百企帮百村”活动广泛开展,江苏省南京市委统战部、无锡市委统战部对口帮扶迤那镇,江苏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响应号召引进企业帮助迤那镇建设教师周转房、小水窖等民生民计工程,旨在改变边远学校教师、群众食宿条件,鼓励教师扎根山乡、教书育人,群众自力更生、同步小康。
  在“百企帮百村”活动中,县委统战部还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工作优势,根据“自觉自愿、因地制宜、互惠互利、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党建扶贫”、“同步小康”、“结对帮扶”为载体,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关键,引导非公企业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投资“三农”,积极引导广大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脱贫攻坚”行动。
  今年初,计划“百企帮百村”行动联引100家以上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00个以上贫困村,目前已成功联引175家。其中县内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参与达20家,“春晖行动”商会联引异地商会会员企业以及威宁在外企业30家,“党派联引”东部支持30家,深圳帮扶10家,重庆帮扶10家,其余规模稍小的75家。
  在外力的支持下,在内力的支撑下,威宁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优化、升级,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发展正逐步向生态宜居、节约集约、产城互动、和谐完善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迈进。
  威宁不但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用好各类企业力量,还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用好社会各界力量,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和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建立扶贫捐募基金,探索发展公益众筹扶贫。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到村到户精准扶贫,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爱心帮扶、集团帮扶的效果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