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09-28

板底乡: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09-28 阅读:266


   初秋时节,走进群山环抱的板底乡,靓丽的新农村房屋很是抢眼,一车车万寿菊花整装待发,一片片牧场牛肥羊壮,逐渐富裕奔小康的村民笑靥如花。 
  从昔日贫瘠得“穷不拉几的不毛之地”到如今“四方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目的地”,板底乡仅仅用了几年时间,走生态发展之路是板底乡成功的不二秘笈。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哼着牧歌,赶着牛羊,放牧山岗,一年收入不下几万元,这是板底乡安坪村村民张洪民的舒心日子。 
  50岁的张洪民,挖过煤开过车当过小老板,什么苦活累活都做过,近年来凭借德姆梁子宽阔的牧场搞养殖,还把喂养的10余头壮牛全部加入村里的养殖合作社,成为一名股东,日子很是惬意。 
  在板底乡,像张洪民一样依靠养殖致富的不在少数。 
  板底村有百草坪宽广的天然牧场,发展养殖业前景广阔,板底村支书龙再先把罗德崇、秦之国等养殖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了“百草坪康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养殖100多头牛。 
  尝到养殖甜头的乡亲们越来越有信心,短短几年时间,板底村一批养殖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由龙再先倡导成立的旺旺养殖场如今有100余头牛、300多头羊。而板底乡芦虹专业合作社,更是有80多头能繁母猪和800余头生猪。 
  这些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仅让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还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让养殖业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生态农业,可观光能致富
 
  发展生态农业,是板底乡脱贫致富的又一途径。 
  农历的七、八月是观赏荞麦花的好时节。毗邻百草坪山麓的雄英村,是个彝族风情浓郁的村寨,23平方公里的土地,2600余人的村庄,年平均气温仅15摄氏度,这里广袤的土地成了荞麦生长的乐园。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5000亩苦荞花与甜荞花摇曳生姿,整个村庄成了花的海洋。花海里驻足的彝家姑娘、骑着骏马披着披毡的古铜色的牧羊人、远道而来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让雄英村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山坡上悠闲的牛羊,牧鞭甩响四季的牧羊人,花海里不时飞出的悠扬牧歌,更让高原增加了些许灵动。 
  “雄英村是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苦荞花海,甘甜的咂酒都是雄英村的名片。”村民龙顺风如是说。 
  除了苦荞花,板底乡还大力发展万寿菊种植,在板底村、曙光村、安坪村,成片的万寿菊花让满山遍野成了花的海洋。 
  “万寿菊种植每亩可创收2000元,不但可以观光还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成了我们村农业特色产业。”板底乡安坪村副支书闫光友高兴地说。 
 
“旅游业+”,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春季桃李芬芳,夏季荞花怒放,秋季高原走马,冬季咂酒飘香……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发源地的板底乡,近年来着力打造西南彝语中心区的文化高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让旅游、农业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变成旅游经济。 
  旅游+农业观光,让雄英寸5000亩苦荞花蜚声省内外,农旅结合的休闲观光体验不仅给旅游带来乐趣,还能增加农业收入。 
  旅游+互联网,让山货走出深山,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潘兴国是板底乡安坪村卖百货的小老板,最近他开了贵农网的“电子商务店”,村民们找他买火车票、买家电的络绎不绝。贵农网电商平台着力打造“网上供销社”,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打通农产品出山和农村电商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 
  旅游+民族文化,提升板底彝乡名片。近年来,板底把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通过组建阿西里西艺术团,使民族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同时,开展月琴、民族民间歌舞进校园活动,实现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共融发展,着力打造板底村民族文化旅游名片。 
  一系列“组合拳”,让农家乐、乡村旅游、观光旅游等成为板底致富新引擎,百草坪高原跑马、雄英村赏荞花、板底村看撮泰吉表演,吃彝家坨坨肉、品彝家咂酒,旅游产业化带动了板底经济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