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两天窝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09-29 阅读:195
“两天窝,沟沟坎坎多,满眼是荒坡。女到十八嫁外地,男到十八打工去。”这首顺口溜道出了石门乡新民村两天窝曾经生活的艰辛。
2015年,一场脱贫攻坚大战拉开帷幕,穷得叮当响的两天窝随之悄然改变……
熊万军:“大熊”支书和五千亩马铃薯
两天窝46户人家,全部在半山腰上,交通不便,积贫积弱,出门打工是许多青壮年唯一的出路,5100亩成片的土地荒芜多年。
2016年中农发集团入驻新民村,准备建立5100亩种薯基地,一下子就激发了两天窝的活力。
熊万军是新民村村支书,这个80后村干部憨实有魄力,是村民心中的主心骨,大伙都亲切地叫他“大熊”。
5100亩荒地,原本需要三天时间平整土地,“大熊”带领村民两天就开垦出来。“穷怕了,我们等不起呀,希望早日脱贫致富。”大熊乐呵呵地说。
在“大熊”支书的带领下,昔日懒散的村民开始勤快起来,战天斗地,在荒地上种植“金豆豆”,种植致富梦想。
该种薯基地按照“三变”改革模式,创新扶贫带动方法,以产业发展为引领,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公司、农户和村集体按6∶3∶1比例分红,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村民以土地作为股金,在公司打工每天可挣80到100元。
机制改革不仅利用了闲置的土地,还激发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的激情。
科学的种植,规范的管理,两天窝种薯种植获得成功,马铃薯开挖时节,熊万军做了实验,一株马铃薯长出了二十多粒马铃薯。村民老娄说,两天窝这荒地能种出这么好马铃薯,让他这个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的老农开了眼界。
马铃薯收获后,村民们种起了白萝卜。
9月25日,天高云淡,两天窝村民在忙着收获白萝卜,清洗、打包、装车,田间地头到处是火热的劳动场景,一车车白萝卜销往四川宜宾、云南昭通等地。
种完马铃薯种萝卜,种完萝卜种大蒜,熊万军算了一笔账,村民们在基地务工收入再加上年底分红,一年可以轻松挣上万元。
娄经娅:一个单亲母亲的致富梦想
两天窝村民娄经娅是一个单亲母亲,家里有70多岁需要服侍的公公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个羸弱的女子身上。
如今,娄经娅在基地务工,一个月有两千多元收入,还可以照顾家里。见到她时,娄经娅正在基地里拔萝卜,一脸的笑靥。
娄经娅说,赶上党的好政策,想不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养家糊口,再也不用为孩子们上学生活费发愁了。
娄经娅是精准扶贫对象,有1.4万元项目资金,她说她准备把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养殖奶牛,腾出时间来务工,年底还可以参加合作社分红,实现抱团发展。
走进新民村,到处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火热场景,绿荫下的房舍很是抢眼,娄经娅的家已从两间小平房变成两层小洋楼,青瓦白墙,煞是好看。
80后娄经娅曾经对生活充满了抱怨,觉得日子难捱了,差点撑不下去,而现在她对脱贫奔小康充满了期待。
对于未来,娄经娅的梦想很简单,她说孩子们很争气,希望能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不再为贫穷的魔咒苦恼不已。
李永华:一位省城干部和他的泥泞雨鞋
李永华是省委办公厅驻新民村第一书记,从今年四月起他已经连续几个月吃住在新民村活动室。
从贵阳到石门,一个来回就将近1000公里,为了开展工作,李永华干脆把“家”安在新民村。
这个省城来的驻村干部,走村入户,访民问苦,让许多村民感叹不已。石门乡两天窝常年阴雨绵绵,山高路远,一双泥泞的雨鞋就是李永华走村入户的“秘密武器”。
穷根难拔,最难的就是思想观念转变。有的群众认为自己种了一辈子包谷洋芋,什么科学种植都是扯谈;有的群众宁愿守着一头牛,也不愿意参加合作社抱团发展;还有的群众只想到跟国家要救济,好吃懒做不思进取……
新民村两天窝组群众工作最难做,李永华和村委干部不顾山高路远,一家家去做工作,收养老保险费、合作医疗费,劝说村民加入合作社,及时帮扶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愁。
为了说服群众,李永华操碎了心,千方百计让群众相信自己,一双泥泞的雨鞋背后,是李永华驻村为民的深情。
晚上7点半,李永华和驻村干部刚从马铃薯基地回来,简单地吃碗饭,于是又开始投入到为民谋发展的规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