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0-08

王丽娟:威宁最美乡村医生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0-08 阅读:292


 

王丽娟走村入户为村民建健康档案。




王丽娟在村卫生室为病人输液。
 

  十五年来,她用脚步丈量山村的每个角落;十五年来,她用医术守护乡亲们生命健康;十五年来,他和丈夫践行着乡村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间大爱。
  她就是石门乡年丰村最美乡村医生王丽娟,她和丈夫被乡亲们称为“乡村医生夫妻档”。
  2001年秋,从毕节第二卫生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的王丽娟成了一名乡村医生,开始了跋山涉水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的村医生涯。
  王丽娟的娘家是赫章县河镇乡发冲村,这个彝家女孩聪颖勤劳,有大山特有的坚强。2005年王丽娟和石门乡年丰村同样毕业于卫校的陈大清结为夫妻,共同的理想让两个青年心心相惜,相知相爱,最终走在一起。
  成家立业的王丽娟把村医从赫章县河镇乡迁到边远的石门乡年丰村,夫妻搭档当村医。在巍巍白刀岭山下,滔滔莫洛河蜿蜒而去,王丽娟的村卫生室就在山梁之上。 
  王丽娟回忆说,十多年前的石门乡边远落后,交通不便,从老家河镇乡到石门坎一百多公里,从石门坎到年丰村也要走几个小时山路。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王丽娟退缩,反而更坚定她扎根下来的决心。
  石门乡团结村是该乡最边远的村庄,离石门乡政府二十多公里,几年前没有通村公里,一条山路仅能骑摩托车出行,陡峭蜿蜒。团结村没有村医,群众看病成了老大难的难题。
  王丽娟和丈夫决定夫妻俩一个在年丰村当村医,另一个在团结村当村医。由于交通不便大山阻隔,夫妻俩就靠一辆破旧的摩托车运输医药物品。王丽娟回忆说,那时候条件艰苦,夫妻俩骑着摩托车,还要背着吃奶的娃娃和为群众治病的药品奔走在山间小道上,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多年的村医,铸就了王丽娟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的担当和奉献。一天二十四小时,村民们只要有需要帮助的,王丽娟随喊随到,不计报酬。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这句顺口溜是曾经石门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真是写照。群众生不起病,看不起病,许多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普遍存在。
  村医王丽娟不仅尽量减轻村民医药费用,还成了村民随喊随到的“家庭医生”。
  2009年初春的一天晚上,已是午夜时分,年丰村四组秦正鹏妻子难产,胎盘迟迟不下来,王丽娟问询后,迅速带上医疗器具出诊,凭着多年的接生经验和过硬的医学知识,让秦正鹏妻子和孩子母子平安。
  2011年冬,王丽娟在石门坎乡场上赶集,忽然接到年丰村八组吴元荣的求助电话。吴元荣是一名苗族同胞,他妻子结婚时年龄尚小,待产家中由于脐带绕颈胎儿,胎儿生命危在旦夕。
  王丽娟闻讯后火速赶到吴元荣家,剪断胎儿脐带,让母子化险为夷。
  十多年的从医生涯里,王丽娟像这样治病救人的故事还有许多,2447人的年丰村,十个村民小组正是因乡村医生王丽娟的无私奉献而让村民的健康有了保障。
  以前农村合作医疗没有开展的时候,许多村民看不起病,对于家庭困难的群众,王丽娟甚至免费为其治疗,不收一分钱。年丰村有个孤寡老人,家里穷得没有一样像样的物品,得了重感冒卧床不起,王丽娟帮其免费治疗。老人康复后,感激得流流满面连声道谢。
  如今,作为村妇保员的王丽娟不仅为村民看病,还负责为孩子预防接种,定期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走村入户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在采访王丽娟时,王丽娟正在背着药箱走在年丰村田间地头为村民治病的路上。
  年丰村十个组,路远山高,目前还有年丰村七组没有修通道路,徒步行走要三个小时。因为农忙,许多村民常常不在家,为了完善健康档案,王丽娟于是奔走在田间地头找村民建档案。
  王丽娟的努力没有白费,年丰村村民健康档案达到95%以上,健康档案数据全部录入大数据,村民有啥病,健康状况如何等等清晰记录在档,为村民预防疾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王丽娟说,因自己对村民情况了如指掌,所以村民来看病她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医治病情。因为王丽娟深得群众信任,现在年丰村、新合村和河坝村等周边群众都前来王丽娟的卫生室看病,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三十多人,王丽娟常常忙得顾不上吃午饭,但看到能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王丽娟感到当村医的幸福和快乐。
  年丰村主要以烤烟为经济收入,许多青壮年都选择出去打工为生,村里有许多留守孩子和空巢老人。对生病的留守孩子和空巢老人,王丽娟更是照顾有加,王丽娟开玩笑说自己都成了老人们的“家庭医生”了。
  2016年,王丽娟被评选为威宁最美乡村医生,面对荣誉王丽娟很淡然。这个朴实的彝家女子说得最多的是,我为乡亲们做点事是微不足道的,看到病患者痛苦的呻吟,我会感到深深的痛苦和自责。做一名乡村医生,这是我和丈夫一生的事业,我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