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0-09

中共威宁自治县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解读(上接一版)

作者: 时间:2016-10-09 阅读:258


(上接一版)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实施“三生四爱五心五好”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普通高中教育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和多样化人才观念,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职业教育着眼技能培训,培养优秀劳动者;义务教育着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新能力、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深化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实施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开展校本教研、校际联合教研、县内外联合教研和课题研究,促进全县优质资源互通共享;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深化各类特色校园创建,推动学校文化内涵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示范推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特色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探索建立“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全县教育发展规划、项目建设、校长和教师人事工作的统筹管理。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采取网络覆盖、对口帮扶、城乡托管、连锁加盟等形式办学。出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优惠政策,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去行政化,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全面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末位培训制,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逐步实现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基层服务和城乡交流轮岗制度,合理交流和调配教师,建立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帮扶制度,坚持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优惠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网络平台,初中和小学实行划片入学、就近入学,推行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政策,促进招生规范发展。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完善现代教育治理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加快推进课程改革。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统筹教育系统资源,从“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资助贫困学生”等方面入手,做到“全面支持、不落一校,对口帮扶、不落一户,困难资助、不落一生”,不断释放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教育红利。全面落实教育有关免费与资助帮扶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要吸引各界人士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建立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学生长效帮扶机制,开展“三进三增”、“三访”等活动,确保特困学生关爱全覆盖。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协调部署、督促指导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县、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强化教育督导委员会职能,配齐专(兼)职督学,负责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工作。实行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和教育工作述职制度,健全考核和问责机制。人大、政协要加大监督和指导力度,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优势,形成人人关心和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投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积极开展投融资、大力招商引资等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县级财政要确保中央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50%用于教育,压缩机关行政经费的8%用于“普十五”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经费管理,不挪用、不截留、不挤占教育经费,实行预决算制度,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和闲置校产管护利用,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教育质量激励制度。县级每年预算1000万元的教育质量奖励资金,分别对高考成绩优秀学生和高考、中考、小学毕业生素质测试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增加教师培训经费,专项用于校长、教师培训。 
  强化依法治教。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保障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教育工作综合性督导评估制度。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要依法组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推进依法治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大力整治乱收费、乱补课、乱办班、乱订教辅资料、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违法违纪行为。深入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学习推广“贵阳经验”,实施禁毒教育进校园工程。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切实维护学校安全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强化安全教育,认真落实国家《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加强学校责任保险体系建设,健全各类安全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预警演练,强化学校安全管理。落实校园安全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教育和谐稳定。 
  合力推动发展。各乡(镇、街道)及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改、国土、住建、规划、环保、消防、气象等部门要按照规定把学校作为城乡重要基础公共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编办、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编制管理有关规定,根据生源变化和学校类别实际,科学制定师资需求配置计划,合理确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与教育部门配合,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公安、文广、市场监管、卫计等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消除安全隐患,净化、优化育人环境;关工委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完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三残”儿童和家庭困难学生关爱机制;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名词解释

  新两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普十五: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教育的十五年教育(学前三年、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三年)。
  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寄宿率:是指住校学生人数与在校生人数之间的百分比。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是指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在校生总数与该学龄段15至17周岁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三残儿童:指“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三类儿童。
  双师型教师:指既能教授本专业理论课,又能够传授本专业操作技能,具有一定实践经验,还具备所教中职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
  四有三者好老师: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亲切看望“国培计划”(2014)北京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重要讲话,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2015年9月9日,总书记又亲自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激励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三生四爱五心五好:“三生”:生命、生存、生活;“四爱”: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师长;“五心”: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五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
  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指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比例;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中小学去行政化:就是淡化学校的行政色彩,突破学校的行政束缚,突出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