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0-11

扎根山村的天使

作者:卯龙艳 马关响 张亚勋 时间:2016-10-11 阅读:202


 扎根山村的天使
——记石门乡新民村村医陈大群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马关响 实习生 张亚勋


  一个药箱, 一次选择,一份坚守,在村医的岗位上,陈大群已经工作了15年。15年来,工作的地点从迤那莲花村到石门新民村,不同的卫生室,不曾变的是她对待工作的热情,对待病人的无微关怀。
  1982年出生的陈大群今年刚好34岁,在病人的眼中,她是温和如春风的陈医生;在4岁女儿的眼中,她是温暖的港湾;在同为医生的丈夫眼中,她是不可多得的贤内助;在邻居和朋友眼中,她是大家的开心果。说起自己的“多重身份”,陈大群笑呵呵表示自己只是尽最大力量做好分内的事。
  自2008年到石门乡新民村担任该村的乡村医生以来,8年的时间里,陈大群和同为医生的丈夫苟祥就担任起守护这个村村民生命健康的职责。
 
远离乡土 扎根新民
 
  1982年,陈大群出生在迤那镇莲花村,父母都是国家职工的她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初中毕业后一向对医生这个职业特别感兴趣的她放弃读高中的机会,选择到昆明卫生学校学习医学。
  2001年,陈大群从昆明卫生学校社区医学专业毕业,毕业后到家乡莲花村的卫生室工作,开始了自己的乡村医生生涯。在莲花村卫生室,陈大群一干就是7年。
  “从昆明卫生学校毕业后我就一直在莲花村卫生室工作,因为我学的是社区医学,不仅要当医生,同时也是护士,加上卫生室的工作人员不多,所以工作任务很繁重。这对于当时刚从学校毕业的我来说并不容易,但几年下来也就习惯了,在不断的实践中自己的医术也得到很大提升。”陈大群告诉记者。
  在莲花村卫生室工作期间,陈大群认识了来自石门乡的苟祥,同为医生的二人无话不谈,擦出爱情的火花,并于2008年结婚。婚后苟祥考上了石门乡新民村的村医,作为妻子的陈大群毅然选择和丈夫去石门,开始了自己扎根石门的村医生涯。
  “结婚前我只到过石门几次,对那里没什么深入了解,所以当我到新民村卫生室,看到那里的工作条件,了解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后,我完全傻眼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大群依然历历在目。
  路途遥远、贫穷落后、交通不便,这是陈大群当时对新民村的印象,加上生活中的吃、穿、用都不方便,从小没受过什么苦的陈大群不知默默流了多少泪。
  “虽然当时心里不好受,但我自己还是慢慢调整过来了。自己是一名医生,不能选择环境,更不能选择病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都要尽最大的力量为每一位病人服务。新民村虽然贫穷落后,但这里的老百姓特别淳朴善良,既然选择了新民,这里就是我的家。”陈大群笑着说。
 
病人为先 默默付出
 
  2013年冬天,晚上8点,寒风在屋外咆哮,屋子里,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的陈大群放下背着的孩子,找来体温计给1岁多的女儿量体温,取出体温计,陈大群一看,38度。在她背上因为高烧哭闹了一天的女儿此时已经睡得迷迷糊糊了。38度的体温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不及时处理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疾病,虽然心里已经有些慌乱,行医多年的陈大群还是冷静地找来酒精给孩子擦拭身体,到卫生室找来药水给孩子输液,直至孩子输完液,高烧退了,哄孩子睡着了,陈大群才有时间为自己做一口吃的。
  丈夫去外地进修已经好几天,卫生室的全部工作都落在了陈大群一人的肩上,冬季是消化系统疾病和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来卫生院看病的病人特别多,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病人离开,陈大群没有一刻能闲着,背上还背着自己1岁多发着高烧的女儿,待所有的病人都得到治疗以后她才想到自己发着高烧的女儿。
  问道为何不先为自己的女儿输液,陈大群只说作为一名医生一切以病人优先是她的工作原则。
  新民村常住人口500多户,1600多人。作为该村的村医,陈大群的工作就是守护这1600多人的生命健康。
 
深夜出诊 医者仁心
 
  2015年9月的一天,秋日的艳阳暖的人昏昏欲睡,趁着没有病人,陈大群准备带着女儿晒晒太阳,陪陪女儿。
  突然,陈大群听到院子里有人在叫她。“陈医生,陈医生在没在?”
  以为是有病人来了,陈大群忙着迎出门去,却看见刘福秀老人在女儿的陪伴下在院子里找她。70岁的刘福秀家住新民村6组,距离卫生院有8公里。老人的儿子们在外打工,唯一的女儿几年前就嫁到邻村,自老伴去世后,老人一直都独居,由于上了年纪加之常年劳累过度,老人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
  看到是刘福秀老人,陈大群以为老人的肺病又犯了,就连忙把她扶进卫生院,准备给老人检查。老人却说:“陈医生,今天不检查,我身体好了,我今天来就是想给你和苟医生送点东西。”说完,老人从随身的袋子里取出来一个包裹得整整齐齐的布包,里面是两双鞋垫。老人把鞋垫递给陈大群,“这是我病好后给你和苟医生做的鞋垫,希望你收下,谢谢你们连夜赶去为我治病。”
  2015年8月的一个晚上 ,九点多,忙了一天的陈大群一家人准备休息了,不料,一阵急促的喇叭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原来是新民村6组的70岁老人刘福秀因肺炎引起供氧不足,发高烧,急需输液,老人的女婿开着面包车来接陈大群去给老人治病。顾不上休息,一家人连忙上车去为老人输液,由于当天下了一场雨,有3公里多的山路车辆不能通行,陈大群一行只能踩着稀泥赶路。到了刘福秀家陈大群一直陪着老人输液到夜间。
  “老人70岁了,视力不太好,所以她给我的鞋垫针脚走得歪歪扭扭的,但是直到现在我都舍不得拿出来穿。她给我的不仅是两双鞋垫,她给我的是她对我的信任。医者仁心,没什么比看到病人康复更开心的事了,这也是我的价值所在。”陈大群的眼角有些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