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洋芋 大产业
作者:李欢 时间:2016-10-12 阅读:184
小洋芋 大产业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薯业有限公司种薯基地见闻
记者 李 欢
“啧啧,这窝洋芋起码有五斤,比我们种产量高多了,洋芋的模样也惹人爱”赵才兰放下手中的锄头,捡起圆润光滑的种薯在太阳光下端详起来。
赵才兰口中所说的洋芋正是中国农业发展集团薯业有限公司在威宁草海镇马铃薯种薯基地内的原种,在基地内务工的她看到新型的种植模式使马铃薯丰产,迫不及待地挖起一株,看一下单株的产量。
引进企业 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一直以来,威宁马铃薯是威宁贫困的符号。
“早上烧洋芋,下午煮洋芋”这是很多外地人口中威宁早期贫困面貌,而如今,威宁马铃薯早已声名鹊起,成为当地老百姓致富和很多企业喜爱的“金豆豆”。
2016年通过招商推介,威宁成功引进中国农业发展集团薯业有限公司建设种薯基地,该公司的到来,为威宁马铃薯转型升级添砖加瓦。
据了解,该公司将建设150亩马铃薯组培中心,年产脱毒马铃薯组培苗700万瓶,约1.5亿株;800亩微型薯生产基地,建设20万平方米联栋式智能温室,年可繁殖3季微型薯2亿粒;并流转优质土地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基地,计划建设4万亩高标准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
目前,该公司已完成草海镇中海村、小海镇小海村种薯基地2500亩。
“我们公司基地全程采用欧美现代农业技术,全面使用机械化耕作,48小时内可自动灌溉土地,此喷灌圈可实现自动打肥、打水、注药,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最稳定的产量;基地采用现代植保技术及无人机打药技术,对马铃薯病虫害全程监测管理,可保持马铃薯种性稳定,保证种薯稳产、高产”中海基地田间管理负责人王作龙介绍说。
土地流转 失地农民再就业
在中海村马铃薯种薯种植基地,大型的拖拉机轰隆而过,一个个粉嘟嘟的马铃薯随着机器的抖动掉在地上,前来务工的群众,正麻利地端着撮箕将马铃薯装满倒入编织袋内,呈现出一幅秋收的景象。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把家里的几亩地自己种洋芋,个大的卖掉,个小的拿来喂猪,一年下来还不及现在的收入”正在基地分拣、装袋的夏朝姐如是说。
今年已65岁的夏朝姐,是中海村村民,原本家中有4亩多的土地,马铃薯种薯种植基地建立时,自家的土地便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给中农发,得到3600的租金。现在自己和儿媳都在基地内打工,主要就是将机器犁出的马铃薯分拣、装袋,平均每天每人能挣到100元左右的工时费,这一季下来,自己和儿媳就可以挣3000多元。
“我们按计件,每捡装一袋2元,工作强度不大,老人、妇女都可以来做工,每人每天工资从80元到120元不等。 ”王作龙说。
企业责任 带动威宁经济发展
“我们今年采收的种薯,全部用来发展商品薯种植,将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主要在威宁进行深加工,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带动威宁经济发展” 中农发种业集团威宁种源基地项目经理刘伟介绍说。
据了解,中国农业发展集团薯业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农业部关于马铃薯主粮化的策略,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建设150亩马铃薯组培中心,年产脱毒马铃薯组培苗700万瓶,约1.5亿株;800亩微型薯生产基地,建设20万平方米联栋式智能温室,年可繁殖3季微型薯2亿粒。并致力于帮助威宁建成全国南方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重要的加工薯生产基地。
该公司一方面将在威宁稳步开展马铃薯脱毒种苗组培中心、微型薯生产基地、原种繁育基地、马铃薯全粉加工厂等建设,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在威宁当地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公司与合作社组成马铃薯产业联盟,以保底收购+利润二次分配等多种形式与农民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让农民受益。
“我们将陆续建设4万亩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年生产优质马铃薯原种5万吨。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5.6亿元,年净利润4870万元。可解决550人就业问题,提高当地农民种植水平,带动周边20万亩马铃薯种薯生产,每年为当地农业新增收入达8亿元”刘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