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0-14

威宁:“七个精准”脱贫攻坚拔寨

作者:祖文韬 时间:2016-10-14 阅读:145


   本报讯(记者 祖文韬) 当前,威宁正勇啃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紧紧围绕2018年消除绝对贫困目标,以“七个精准”为抓手,着力打好精准脱贫组合拳,加快实现从精准脱贫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精准扶贫对象。充分发挥各级包村干部的作用,由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会同乡、村干部,通过“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身体健不健康”的精准扶贫“五看法”,真正把最困难、最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找出来。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进一步完善全县“扶贫云”信息系统贫困数据,并以村为单位建立“村情信息库”,摸清搞准贫困人口构成、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难易等情况。对扶贫对象做到乡有册、村有薄、户有档、人有卡,一户一台帐,为“扶真贫”“真扶贫”奠定了基础。采取“百个单位扶村、百家企业联村、百所学校助村”、“54321”等帮扶方式,把党建扶贫从宏观的“集团帮扶”转向微观的“精准扶贫”。
  精准措施到户。根据不同贫困类型,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聚焦现有贫困人口,对“两有户”实施明确一名帮扶干部、找准一条发展路子、教会一门实用技术、帮扶一个致富项目措施帮起来;对“两因户”在全面实施教育“9+3”计划、“两后生”三年免费中职教育基础上,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每人再提供1500元补助,实现困难家庭学生“应助尽助,精准资助”;全面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提高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按照个人自筹90元、财政补助420元的标准统筹资金,对11类特困群体实行就医费用100%补偿,对3.88万人“两无户”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障政策性兜底保起来。
  精准项目安排。进一步优化“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路径方法,通过发展生产脱贫7.53万人、易地搬迁脱贫5.17万人、发展教育扶贫2.28万人、社会保障兜底4.17万人、生态补偿脱贫0.42万人。根据贫困乡村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实施“11153”工程,今年实现种植马铃薯165万亩、高山冷凉蔬菜85万亩、经果林73.2万亩、中药材26.1万亩、烤烟30万亩,确保每一个到户项目都落实到贫困户身上。将石门、海拉等极贫乡镇、极贫村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倾斜;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自然村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千方百计筹资,兑现了历年拖欠群众的生态家园建设款3.29亿元和征地拆迁补偿款3.8亿元,实施美丽乡村创建314个,建设“贵州民居”18185户。通过精简类别、提高补助标准加大土坯房(危房)抗震改造力度,有力地拉动了内需。
  精准资金使用。县财政每年按每个贫困人口150元的标准预算专项财政扶贫资金,2015年以来积极争取财政扶贫资金,实施扶贫项目440余个,发挥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有效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各级投入专项按照“33112”比例投向量化分配。按项目因素分解法,对每户贫困户落实1000元支持发展,并对海拉、石门等7个极贫乡镇每户贫困户增加到5000元。同时,创新开展金融扶贫,积极推广农村信用社“特惠贷” 、“脱贫贷”、“群星贷”,去年以来已融资 8亿元、发放贷款53.9亿元,今年发放23661户贫困户贷款57348万元(特惠贷11954户35750万元、群星贷863户4918万元),优先投向贫困村、贫困户。
  精准退出机制。建立完善贫困退出机制,鼓励贫困乡镇、村早脱贫早脱帽。强化精准脱贫跟踪督促、考核评估和家庭收入核查,对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实名登记、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按照精准扶贫“五看法”,对综合评分总分在 60分以上的农户视为已经脱贫,其中60-80分的视为容易返贫,进行进一步的跟踪巩固;总分80分以上的视为稳定脱贫, 退出扶贫程序,真正以扶贫开发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精准干部选派。按照“县级统筹、乡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要求,将扶贫工作责任细化到村到户到人,建立扶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层层抓落实。同时,深入推进党建扶贫“三进三增”活动,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按照“五类”干部到“五类”村任职方式,采取选派222名县直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采取“百个单位扶村、百家企业联村、百所学校助村”和“54321”帮扶方式,选派17771名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村干部、贫困村致富党员与20236贫困户85008名农村贫困人口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户对口帮扶全覆盖。
  精准督促考核。突出“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关键环节,健全“县级统筹调度、部门牵头推进、乡村具体实施”的作战体系,将扶贫工作责任细化到村到户到人,形成强大合力。把扶贫与小康工作在“双考双评双挂钩”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权重提高到三分之二,明确对乡镇年度脱贫情况,以户为单位实行100%进村入户核查,将扶贫工作成效与年度考核奖惩精准挂钩。建立问责激励双重机制,对扶贫工作成绩突出的优先提拔重用,帮扶干部工作实绩由扶贫对象进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