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0-19

心系群众谋发展

作者:李欢 张其福 孔雄 时间:2016-10-19 阅读:204


 心系群众谋发展
——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李莉二三事 
记者 李 欢 通讯员 张其福 孔 雄




李莉在指导工人

  今年9月,东风镇黄泥村副主任李莉荣获由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表彰,被授予2016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称号。
  “这个荣誉对于李莉是名至实归,她每年为我们提供种植养殖培训,为村民办实事,提供就业机会,带领大家脱贫致富。”黄泥村村民王婷芳如是说。
  在黄泥村,李莉这个平凡的彝家女子,是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是小微企业老板,她凭借自己的精明能干,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群众致富,一心为群众着想。
 
致富不忘众乡亲
 
  2010年,在李莉的带动下,黄泥村成立了燕翔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农民群众种植金秋梨和养殖肉牛。2012年,她再次带头成立了杰安种养殖合作社,引进种猪养殖。
  在成立种植养殖合作社后,文化不高的李莉一边养殖,一边学习防疫知识,几年下来,自己学到了不少的种植养殖知识。
  2013年,李莉被乡亲推选为黄泥村副主任,当上村负责人的她,一心想着为百姓做点实事。
  看到贫困户的生活“造孽”,李莉总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
  说干就干,李莉当即在村里筛选12户贫困户,把12头能繁母猪送到他们手中。
  “母猪产仔,农户占80%,我们占20%,并且以市场价回收猪仔,防疫也是我们负责。”李莉介绍说。
  不仅如此,作为村官的李莉还多次召集村民学习养殖技术,开展科普宣传、培训、示范和咨询服务工作,为当地群众养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据了解,2013至2014年两年时间里,李莉还通过燕翔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村里的精准贫困户先后送去20多头能繁母牛,第一年产仔归农户,第二年产仔归合作社。这种“借鸡生蛋”的扶贫模式,让当地不少群众脱贫。
 
一心为民谋“出路”
 
  “黄泥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旱季大家把河沟当成路,一下雨,河水就成了‘拦路虎’,学生娃娃就无法过河去上课,一到雨季,学校只能停课。”李莉介绍说。
  尹家冲子到黄泥村十四组有一段2.8公里通村土路,要么临近河边,要么直接沿河而行,每到雨季,河边土路就会被洪水冲毁,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
  这让李莉非常上火,每到雨季,她总是担心上学的学生和村民的安全。
  雨季过后,李莉总是私自出资请来挖机、铲车修整被雨水冲毁的道路。
  2015年,李莉为黄泥村十一组争取到“一事一议”的通组路工程,然而在召集村民出资修毛路的过程中,村民对修路用地和出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分歧。
  修路不能停止,百姓的事不能耽搁。在无法统一村民的意见时,李莉又自己出资,亲自带领挖机历时三天,打通十一组的毛路。
  四年来,李莉也记不清自己出资多少钱,参与过多少次修路,在她心中,只希望把路修通、把桥建起来,方便群众。
 
提供家门口就业
 
  在东风镇利满圆服装厂车间,20多名女工正伏在机器前做着裁缝活,李莉一边检查生产衣物,一边细心指导工人。
  今年9月,李莉在东风镇街上创办的小微企业,主要从事校服生产和衣服加工。
  “我把产区建在集镇,主要是方便周边群众到我这里务工,农忙时节还可以请假回家务工,又能就业,又能照顾家庭,减少留守儿童。”李莉说。
  东风镇鲁章村村民费金兰,之前在六盘水务工,在得知利满圆服装厂招工后,便辞去原来的工作,来到自家门口就业。
  “现在每天下班后便骑车去学校把孩子接回家,不仅可以照顾家庭,工资也能达到3000块左右,不比在外打工差。”费金兰笑呵呵地说。
  目前,李莉的小微企业为当地29名群众提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