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0-24

赵建宁:怀揣“三颗心”,解好农家题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0-24 阅读:164


   3月28日,威宁民族中学党政办工作员赵建宁到猴场镇木块村报到,成为猴场镇木块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同步小康驻村工作。
  半年来,赵建宁走村入户,沉下身子融入到木块村这个充满彝族风情的村庄,融入到这个省级贫困村,踏遍了木块村四个组的村村寨寨,走访每一户人家,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矛盾纠纷的调解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和党建工作的引路人。 
 
进村入户,耐心听民声
 
  开展驻村工作后,赵建宁深知只有积极深入基层,走家串户,才能详细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支部大会、支委会等一些重要会议,赵建宁向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解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支农惠农政策,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赵建宁坚持吃住在村里,真正做到“身沉、心沉、力沉”,尽责不越位,倾力办实事。对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当场给群众解决,对不能解决的事情,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 
  有一次,赵建宁在走访中了解木块村三组村民吴辉毅,因腿部肌肉收缩,行动不便,无法劳动,因为治病导致家贫如洗,加上年龄大了,儿女不在身边,生活非常困难。吴辉毅曾经担任过村干部,生病瘫痪已在床上躺了三年。赵建宁与木块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通过召开会议,决定向有关部门为吴老申请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努力,赵建宁为吴辉毅争取了1000元的困难补足。当吴老支书接过装有1000元钱的信封时,感动得流泪满面,连声说道:“感谢驻村工作组,感谢共产党!”。
 
真蹲实住,细心调民情
 
  木块村是猴场镇边缘村庄,一直以来,缺水和交通不便深深制约了当地的发展。直到2013年,木块村才修通了村里到镇上的通村路,架起山里与山外的桥梁;2015年村里修建了一些供水点和蓄水池,但是本村没有水源,只能通过其他村的水源和天然降雨来蓄水。一到秋冬季,用水就非常紧张,加上天然降雨减少,供水就成了大问题。
  易地搬迁工作开展后,赵建宁和村两委连夜开会,专门研究那些还未修通通组路、饮水困难的农户能够早日通路通水。赵建宁与村两委一起深入各村民组,走遍每家每户、召开民情恳谈会,苦口婆心向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切实做到耐心地听、认真地记、诚恳地讲。
  目前,通过一系列的宣传,一部分居住条件相当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农户已同意搬迁。在赵建宁的动员下,目前已经确定的农户有文富光、李小贵、孔贵林、杨永才、孔前文等户,木块村的易地移民搬迁工作走在了全镇前面。
 
研究对策,真心办实事
 
  以结对帮扶为抓手,切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以实际行动帮助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为大家出点子、找路子,走出一条致富路,让木块走出大山的阻隔与山外的世界接轨,这是赵建宁驻村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木块村村民何那珍,家有5口人,因身患肺结核,基本丧失劳动力,她丈夫也体弱多病。何那珍家有2个儿子,大儿子外出打工至今无消息,小儿子弱智,家庭生活贫困。
  赵建宁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积极向村两委反映有关情况,申请帮助其纳入低保,并请示县扶贫办给予何那珍1000元现金,两袋大米的困难资助,解决燃眉之急。
  看到何那珍一家的圈舍空空的还没有牲口时,赵建宁就自己狠狠咬了咬牙,从自己工资里掏钱到集市买回一头小猪,亲自送到了何那珍家,参与喂养何那珍家的第一顿猪食,希望何那珍一家早日脱贫走上致富路。
  如今,在赵建宁的带动下,木块村各方面都悄然改变。工作组的驻村干部都真心实意去帮助村民,去为百姓做实事,开创了“干部在一线工作、情况在一线了解、感情在一线融合、作风在一线转变、问题在一线解决”的良好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