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编织生活
作者:李云侠 时间:2016-10-26 阅读:171
用心编织生活
——访云贵乡马街村竹编匠人安从芬
记者 李云侠

安从芬在劈竹
一场秋雨过后,冷寒袭人,云贵乡马街村村民安从芬老两口在家里围着炉火编簸箕。一个劈篾条,一个搞编织,灵巧的手在竹篾之间穿梭,手指翻飞间,一根根锋利的竹篾乖顺起来,化身为竹筐、簸箕、背篓……这样的场景,已经在这个家里重复了近50年,在马街村更是传承了上百年。
“我一辈子就想编竹子,编到我再也编不动那天。”68岁的安从芬一边灵活地编着竹筛,一边告诉记者。
马街村是远近闻名的篾匠村,“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会竹编,竹编曾是一门很吃香的手艺。”村长杨荣祥说。往前推40年,马街村全村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孩子都会这门手艺。
安从芬说,她十多岁开始跟父母学习竹编,家里的生活开支全靠家人每天编东西卖钱维持。“一开始学编的时候很不好意思,就看着爸爸妈妈编,自己捡了边角料偷偷学。后来大点了,他们才开始手把手地教我。”
安从芬学竹编2年“出师”后,“生产队放工以后,只要闲下来,就坐家里开始编。”这个习惯,安从芬一直保持了五十多年,她说,只要闲着就想编竹子,将一根根竹子变成各种器具的感觉很让人开心。
当记者问她初学的时候是否困难,她笑呵呵地说,不难,一点都不难。然而,在马街,从锯竹子开始,到劈成篾条,编织成各种用具,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全程都是手工操作,划伤手几乎司空见惯。安从芬说:“才学会的时候,篾条常常把手勒脱皮了。”不过,因着喜欢和把竹条编成型以后的成就感,编竹过程中的所有伤口都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抬起她的手来,十根指头像树皮一样粗糙。
在不断的编制过程中,安从芬掌握了编竹诀窍,60多岁的老人,像孩子一样骄傲地说:“只要你拿个模具来,我就能用竹子给你编出一样的来。”旁边劈竹的老伴罗朝学听了直乐,轻声嘲她:“又吹牛。”
在马街,编竹的事,劈竹和包边这些粗活一定是男生做的,而编织这些细活则是女生的事儿,分工明确,又合二为一。安从芬笑着说:“他劈好竹条,我接过来编好底,再给他包边,一个竹筛就完成了。”
竹编,是一件令人开心的活计,但安从芬从不曾轻慢过。说起竹编,她最先说的是竹编的规矩:“要在干净的地方编,不然弄脏了竹子,不体面。竹条要划均匀,编的时候,空的大小也要一样,如果编的空不一样大,要拆了重新来。竹条拉断了也要拆了重新编。”
这些讲究,竹编匠人们一丝不苟地遵循着。一根根竹条乖顺地在安从芬指尖上下翻飞,看似轻快,实则严禁细腻。三十多分钟过去,一把散发着竹香的筛子基本成型。拿过手,平滑工整,紧致扎实,安从芬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把筛子,最低能用十年。”
安从芬最开心的事,一件是别人称呼她“篾匠”:“我一辈子就干这个事,别人叫我篾匠,说明人家承认我会编竹子,编得好,我好开心呢。”另一件就是她编的器具被他人认可:“我编出一个好的筛子来,我自己看着满意,别人用了也开心。”
问到传承时,安从芬有些无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了,竹编费力,又不挣钱,他们更愿意出去打工。”现在马街村里会编织竹器的,最年轻的也快30岁了,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都不会做了,“我的孙子些,连看都不肯看的。”
安从芬现在平日所编的竹器多是别人找她特别定制的,下订单的人,也随着现在需求量的锐减日益减少,“一个竹筛20块钱左右,用10年以上,现在多数人也用不着它了。”罗朝学说。
跟所有的民间手艺一样,竹编这一手艺,“实用性”曾经使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手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这些坚守的老手工艺人们希望把这一民间手艺传承下去。
闻着竹子的清香,看着老人说起孙子连看都不肯的无奈,记者脱口而出:“要不,我给你当徒弟吧。”安从芬笑了起来:“行啊,谁给我当徒弟都行,只要肯学,谁来我都教。”
68岁的安从芬丝毫不见老态,编起竹子来,麻利而灵巧,一坐下去就是半天,几个竹筛就完成了。在这一根根竹条间,全是作为一个篾匠对待生活的态度,朴素,坚韧又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