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0-26

拖洗在河床上的路

作者:孔维越 时间:2016-10-26 阅读:224


   只有走在回家的那条河里,我才更深刻地感受到通往老家的那条路确实是该修一修了。
  说是老家其实不算准确,我觉得称其为老家应该是从那里搬出来,在另外一个地方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一个安身立命的住所,不再眷顾着家里那几间看上去外面刷得粉白,屋里阳尘满楼,黑黢黢的破瓦房,才愿意说出村里留下的老房子是自己的老家,老家成了个人意识里被泛化为乡愁的地理标识,具体指家所在的地方。而我不是,从毕业两年后考进现在公路部门工作,起初分配在威宁上班,住的是单位的宿舍,后来借调到毕节住的还是单位的集体宿舍,在工作的地方也没有一个稳当的住所。因此,我自个儿心里一直还把黑石头镇开厂村的老屋当成自己固有的家。
  也许是因为我在公路部门工作才会有那么深刻的职业意识去谈交通便利改变老百姓出路这种看法。其实,通往我家门前的那条车路根本算不上一条公路,它只是一条被河水拖着洗刷,时有时无的路。从我记事,那条路就一直在变与不变中较量着,不变则是那条路一直在河里走,变是因为每年夏秋雨水多了,涨过几次水后,河床上的路被水冲了,路线自然有所变化。今年车路可能还走在河左边,明年涨过水后,经过雨水的冲刷,河道改了,左边变成淌水,路又改道去了右边泥沙堆高的地方行走。说起这条路,几多辛苦实难陈述。
  小时候,那时我们还在长海子读小学。到了夏秋季节可就有苦头吃了。从我家去长海小学读书至少要走一个多小时。那时候还没有父母接送孩子上学这种做法。只要遇到涨水我们几个小孩就穿着鞋子踩着水顺着河走去读书。此时想起小时候的经历还有几分后怕,虽然每次我们过河都选择河宽水浅的地方,可河水还是没过膝盖大半截。由于在那条河里跑了六七年,现在我还能清楚地数得出从我家到学校要过几次河,哪儿水深水浅,从哪里绕道可以避免少过一次河。
  很多人会说,过河你不会脱了鞋过就好了。实则真非你所想,只要到了下雨天,即使我们脱了鞋过了第一道河,由于路都在河坎上包谷地边,两边杂草丛生,走不大一会儿露水也会把鞋和裤脚打湿了。等过了全部的河,松了一口气时,我们还要爬一个长长的坡。如果运气好,遇到雨后天晴,爬坡的时候能有太阳,裤子就一路冒着热气,到学校裤子就晒干了。可鞋子就难得干了,我们到学校上完上午的课还不干的话,中午就跑到学校边的草坪上或者学校的后山上,脱下鞋放在一边让太阳晒着,我们就懒洋洋地躺着睡一个午觉。那时候,最担心的是阴雨绵绵的日子,裤子只能就紧巴巴地裹在腿上让我们的体温慢慢吸干,鞋子就只能一天湿漉漉地套在脚上,走起路来哗啦哗啦地响。等到放学,从操场跑下那个长长的赵家坡,又继续过河,回了家才能换了放在炉子边烘烤着。记忆里,小时候家境确实不好。穿的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塑料底松紧鞋,容易湿,湿了又容易绽线,一双鞋在脚上穿不了多少时日鞋帮子就和塑料底脱开了。家里自然没有多余的换,每想至小时候小学的日子,心里确实有几分心酸埋藏在记忆里。
  河里的那条路从我记事到现在都是石头多,泥塘多,到处坑坑洼洼,路面高低不平。到了雨水天,河水冲过泥沙后,河床上的沙土就变得松软,不结实,轿车进不去,重型车辆进去也容易陷进泥沙里。记得以前在家的时候,一些司机不知情况把车开进那条河运送东西,经常把车陷进去,司机就会挨家挨户去请人拿着锄头、棒子和铁锹在河里又挖又撬,一连折腾到半夜才把车子推出来。当然也有司机不走运的时候,记得有一个司机下着大雨开着车往河里走,上面涨水冲下来,车子被冲了陷进泥沙里。起初他担心了,踩大油门冲,可轮子越刨越深,后来连火也打不着了。大雨又停不下来,河水越来越大,几乎漫过了河坎。开车的司机只好挨家挨户地去请人推车,等把身上仅有的两包烟散完,大伙还是支支吾吾地说,等大雨停了再去推吧。谁不大愿意淋着那么大的雨去河里帮忙推车。看到河水把车冲了陷得越来越深,那个外地的司机急得像锅上的蚂蚁。然而,这种情况在小时候的记忆中早已司空见惯,帮人推车成了每个雨季里经常遇到的事。可是,历经这么多年,路没修通,帮忙推车现象依然存在,只是现在很多人出去打工,请人推车更难了。
  中秋节回家,到了黑石头镇街上,回家由于没车可坐,只好给朋友借了一辆摩托车淋着毛毛雨骑着回家。由于那几天连续下了几天雨。从河坝进去就要走河里,河里水深石头多,摩托车逆流而行很难骑走,走几米摩托车前轮撞到石头就猛跳几下,双手紧紧拽住龙头,使劲全身力气掌握方向也无法前进。好几次,刚打着火走几步遇到大石头又熄火了,摩托歪了又要伸脚垫在地上,几次下来鞋子裤子全湿了。最后只好又把摩托车推到河边的一户人家寄放着,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包踩着河水回家。走在河里,冰凉的水,毛毛的细雨,头发、衣服裤子、鞋子全湿了,仿佛自己又回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心里顿时觉得和小时候一样无助,只好默默感叹,回家之路着实也不容易呀!
  好几次了,在一些节假日回家会遇到村里的人。他们总会问我,你们单位不是负责修路的嘛,为何自己家门口的路就不想办法修通。出去工作虽然不经常回家,但村里的路还是要想办法修通,你毕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我们种了烤烟和苹果拉出去卖也不方便。我好几次解释我在的单位只负责国省道,也不是我想修哪儿就去修哪里的路。可他们还是说,那你认得门路,想想办法修通,路不通,说啥都是假的。
他们一直住在沿河两边,拉东西路不好感受比我深得太多。我家那里处于中间,从黑石头道岔河那一条路离我家那很远,有一条水泥路从我家上面几公里经过,可从那条路上无法从河里下来,我们中间那一段就被绕过了。现在,沿河边住的小孩子去上学过河也不方便。时至今日,我家那条河的小孩依然在重复着我们当时走过的路。即使现在有父母早上送,可还是要过几次河,把裤子鞋子弄湿去上学。
  近些天,由于单位在去年修威宁到杉木箐(326国道)的路,对黑石头镇有了解,知道开厂村的苹果好,几次说起让我带他们去村里摘苹果,买点苹果带回毕节吃。我只好说,我家附近就有很多人家种苹果,苹果也很好,可就是路不通,轿车无法进不去,如果去的话只能找两台面包车或者底盘高一点的越野车。他们都只是默默感叹,怎么哪里都有通村公路了就你家那里没有?我只好苦笑着说,村里是通了,可我家那条河里还没通呢!
  每一次回到家,看到家门前行走在河里的路,我都感觉这是一条被河水拖着洗了多年的路。冬春季节雨水少了,河里的路显现出来了,雨季来了,一场大水过后,河里的路就没有了。我也在想,这一条被拖洗的路不知道哪一天才停止这种时有时无的命运,从河坎上铺平拉直。通往一个村的公路始终不应该奔跑在河床上与河水占道而行,它应该与河水齐行,彼此相望,互不占道,各有所终,那才是一条真正属于车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