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0-26

留住乡愁 古村换新颜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0-26 阅读:221


 留住乡愁 古村换新颜
——看威宁乡村如何演奏乡愁与发展的和谐恋曲
记者 陈武帅


盐仓镇古驿道七十二道坎


板底乡板底村美丽乡村建设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乡愁是袅袅的炊烟浓浓的乡音,乡愁是哞哞叫的牛羊依山而建的古屋,乡愁还是古驿道上远去的马帮或那些流淌在乡间的歌谣!……
  近年来,威宁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同时,也不忘把乡村文化印记保存下来,那些乡愁浓郁的村庄正在演奏一曲乡愁与发展和谐共舞的乐章。
 
★★二堡村:重拾古驿道的记忆
 
  深秋时节,盐仓镇二堡村小学的千年古银杏树迎来最美的时刻,金黄色的银杏叶翩跹起舞,犹如千万飞舞的蝴蝶。在古银杏树旁,传说中的“四堡古驿道”静静地掩映在青草丛中,掩映在时光深处。
  据介绍,“四堡古驿道”位于盐仓镇二堡村南,建于明洪武年间,毛石砌筑,现存路段长近10公里,是“贡茶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随着岁月流逝,很长一度时期,沿着古人走过的足迹,重走四堡古驿道段,古驿道上的石板多数已被泥土覆盖,曾经繁华一时的“五尺道”旁,早已荆棘丛生,芳草萋萋。
  据盐仓镇二堡村支书罗升云回忆,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当时二堡村没有公路,从村里到威宁县城去办事,需要走近3个小时的山路才能抵达。如果想运送农产品出去卖,全靠肩背马托。
  如今,在村村通公路建设中,一条4.5米宽的水泥路从二堡村一直延伸到326国道,延伸到杨家洼高速公路入口,十分钟就可到达威宁县城。从古驿道到修通公路;从泥巴公路到通村水泥路;从通村水泥路到高速公路……
  交通便捷的二堡村重拾古驿道的记忆,开始琢磨发展乡村旅游,吃上旅游饭。如今,保护四堡古驿道、千年古银杏树已提到村两委的议事日程,村支书罗升云踌躇满志准备做好旅游产业这篇文章,在乡愁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千年古银杏、四堡古驿道是历史留给四堡村的宝贵财产,这些印记和文化符号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二堡村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所在。”罗升云激情满怀地说。
 
★★新飞村:茶马古道俏新颜
 
  么站镇,自古以来是入川通滇的必经之地,素有“滇黔古驿”第一站之称。现今留存在么站镇新飞村段的古驿道石阶,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油亮,昔日“商旅往来,应接不暇”的繁华场景曾经渐行渐远。
  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这是么站镇多年来的生活写照。如今,一条直通么站镇的柏油路蜿蜒而上。路修好了,外来老板也敢来投资了,古驿道又恢复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三年前,新飞村发现天然大理石,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外地老板在村里建起了威宁最大的大理石加工厂,结束了新飞村无企业的历史。
  如今,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威宁能源公司入住么站镇,和深山里的古驿道从此结缘,开启一个企业带动一个村庄致富的动人故事。
  新能源公司的入住,秉承“农、风、光、游”理念,采用“农业种植+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光伏组件支架与地面的高度,进行第二次土地利用,增加土地可利用空间,而种植万寿菊的收入全部归合作社和农户所得。
  农旅和谐发展之路让古驿道重拾自信,厚重的乡愁里必将孕育出绿色发展的希望……  
 
  ★★板底村:民歌唱响彝家寨
 
  春季桃李芬芳,夏季荞花怒放,秋季高原走马,冬季咂酒飘香…… 
  “撮泰吉”是板底乡独有的彝族古戏,是板底乡最亮丽的名片,是板底乡最美的乡愁。随着交通运输条件和通信技术的改善,“撮泰吉”这一民族瑰宝逐渐成为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发源地的板底乡,近年来着力打造西南彝语中心区的文化高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旅游业+民族文化”,让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通过组建阿西里西艺术团,使民族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同时,开展月琴、民族民间歌舞进校园活动,实现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共融发展,着力打造板底村民族文化旅游名片。
  “旅游+农业观光”,让旅游、农业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变成旅游经济。板底乡5000亩苦荞花蜚声省内外,农旅结合的休闲观光体验不仅给旅游带来乐趣,还能增加农业收入。 
  “旅游+互联网”,让山货走出深山,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潘兴国是板底乡安坪村贵农网的负责人,最近他的“电子商务店”很是火爆,村民们找他订购火车票、订购家用电器的人越来越多,淘宝这个新鲜的名词逐渐走进偏远的板底乡。
  “发展旅游产业和记住乡愁并不矛盾,百草坪高原跑马、雄英村赏荞花、板底村看撮泰吉表演,吃彝家坨坨肉、品彝家咂酒,旅游产业化已成为板底乡经济发展新引擎。”板底乡党委书记陈劲松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