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1-01

脱贫攻坚的威宁故事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1-01 阅读:210


   “天是一条缝,地是一条沟。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威宁许多山区交通闭塞的生存环境。
  脱贫需要大产业来支撑,近年来威宁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以产业为抓手,以富民为宗旨,中药材种植、万寿菊种植、黑山羊养殖成为拉动威宁脱贫攻坚步伐的“三驾马车”。
 
一棵中药材,撬开致富门
 
  深秋时节,正是秋党参收获的季节,走在海拉镇公路沿途的中药材基地里,一股浓郁的中药材党参味道扑面而来。
  管仕七是海拉镇中药材党参种植的大户,2016年管仕七成立的管氏特色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已经发展到1530户,建立种植基地2000亩,带动社员和周边百姓种植1.5万亩,引进黄芪、柴胡、附子等品种,并与云南会泽、四川昭觉等地合作社合作,共同解决销路问题。带动社员和周边百姓种植党参7000余亩,年用工量达到2.5万人次,年总产值达5420万元。
  在管仕七的带领下,海拉镇海昌村、元丰村等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党参,亩产值最高达一万余元。像党参种植大户邹八斤、邹明友、张毛简等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如今,海拉镇的“威宁党参”卖到了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曾经有“威宁小西藏”之称的海拉镇旧貌换新颜,以“高山中草药、河谷经果林、开发旅游业”为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据悉,海拉镇境内有18万余亩以上的石漠化地带适宜栽种金银花,在省发改委的帮助下投资160余万元,成功地在海元村栽种了2600余亩,并与公司达成了包种包收的协议,计划在三年之内投资3000万元,在海元村栽种了4200亩,在海明、江边、平原等村种植6000亩以上。
  金银花耐寒耐旱,是石漠化治理的最好物种,产花药饮两用,每株金银花最高产值能达200元左右。它不占耕地、管理简单、易栽种,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种药材就是种钱呵,今年我家种植20亩党参,收入20多万元。”海拉镇海昌村村民邹八斤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让石头开花,一棵中药材,撬开致富门,这是海拉给出的脱贫方案。
 
一朵万寿菊,引来四方客
 
  万寿菊盛开的时候,行走在小海镇万寿菊种植基地的花田小径上,一朵朵金灿灿的菊花连成一片花海,花瓣层层叠叠,花枝随风摇曳,清香袭人。
  2014年,投资1.7亿元的贵州金菊公司在威宁经济开发区创建,购进万寿菊种子20多吨在草海、羊街等乡镇以及环草海周边种植万寿菊5500亩。两年来,威宁万寿菊种植已辐射到草海、六桥、海边、羊街、哲觉、迤那、牛棚等20多个乡镇,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带动5万多户花农种植万寿菊致富脱贫。
  “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合作获得收入。”贵州金菊公司老板罗国超说。
  按照万寿菊种植的需要,贵州金菊公司从做好村民的宣传发动工作入手,并在种植万寿菊的过程中,公司还选派技术人员指导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治,组织村民采花、交花,协助企业维护好收花秩序,确保万寿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如今,来威宁观光,不仅可以看波光潋滟的草海,还可欣赏艳俏枝头的万寿菊“花海”,种植万寿菊不仅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还拉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今年,我家种了3亩,光卖花就收入7000多元,加上那些来赏花的游客买土鸡、土豆、腊肉等土特产,总共有一万多元收入,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小海镇小海村卯小二喜滋滋地说。
  “万寿菊种植不仅能直接卖钱,还能带动乡村旅游盘活当地资源。乡村旅游成就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帮助农民致富增收。”威宁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说。
 
一只黑山羊,富了高原人
 
  走进炉山镇发乐村,在广袤的百草坪草原上,风车翩跹,牛羊成群。
  炉山镇发乐村村支书王作福介绍说,十年前村民们温饱都成问题,村里几乎家家都是茅草房,甚至有的是篱笆编成的漏雨又透光的房子,粮食主要是洋芋和苦荞。
  发乐村地广人稀,六个村民组共300多户人家。土地贫瘠,种一坡,收一箩,养殖业一直是该村传统的主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黑山羊市场价格一路攀升,给村民们带来致富的希望。10万余亩的天然草场,成为村民放牧养殖的聚宝盆。
  据悉,发乐村95%的村民都搞起了养殖,王作福家就有20多只黑山羊,这在村里还不算是最多的。养殖大户王贵友、王仁耀家有200多只羊,靠养殖业发家致富。
  如今,村民们隔三差五逢年过节还杀猪宰羊。依托广袤的天然草场,村民们靠养殖黑山羊富裕了起来。
  在百草坪风景区周边的彝家寨子,一幅幅迷人的风光映入眼帘:山顶上风车滚滚,草原上牛羊成群,条条油路在山间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