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1-03

麻风病防治知识(一)

作者: 时间:2016-11-03 阅读:140


   一、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支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严重者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麻风病很少引起死亡,但可导致肢体残废和畸形,使患者丧失劳动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麻风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此外,麻风既不胎传,也不遗传,是一种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的慢性传染病,潜伏期为2-5年,最长达10年,在我国被列为丙类传染病。患了麻风病,必须抓紧早期防治,本病目前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治愈率较高。
  二、麻风病是如何传播的?
  (1)、传染源:麻风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未经过治疗的病人,特别是双侧眉毛脱落、面部和四肢有弥漫性浸润的瘤型麻风病人。
  (2)、传播途径:麻风病主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呼吸道吸入以及破损的皮肤接触致病的麻风杆菌而致。健康人吸入病人排出的含菌飞沫或与病人长期密切的皮肤接触可致直接传染。健康人如有破损的皮肤,反复接触含有麻风菌的污染物,如土壤、器具等有可能间接感染。
  (3)、易感人群
  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后的表现,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绝大多数人(约95%)对麻风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在麻风菌侵入后能迅速建立有效的免疫反应,将麻风菌杀死而不发病,只有很少部分人对麻风菌易感。
  麻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麻风病人的家属发病率较高,除长期密切接触以外,遗传素质对麻风病传染的影响很大。因配偶是麻风病人而被传染的不多,不超过2%-5%,麻风病人家庭一般以长辈传染给子女或子女间相互传染多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