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冬的时间来酝酿
作者:刘业旦 时间:2016-11-03 阅读:185
天空迷蒙,楼宇深沉。学校门口的两株银杏树黄叶纷纷,洒得庭院如黄金铺地。
朔风喧豗,寒沫四溅,端的是飞短流长,浓雾锁江。
初冬的乌蒙原野,空气中弥漫着衰败的味道,枯黄的草甸上滚满了露珠。松坡湖边田垄的草地里兀立着几只野鸭,今年先来的黑颈鹤用翅膀拍打着胸脯,似乎在向我们保证只要我们待“鹤”热情明年它们定会准时光临一样。偶有几只渔船划拉开来,拨动了水面的平静,惊动了几只正在啄食的灰鹤,但见它们一声唿哨,突然腾空而起,慌不择路地窜向湖的对岸去了。新翻岱的土地,漏出几个没有收走的洋芋,洋芋上长满了灰灰的毛,像几只硕大的老鼠躺在那里。
从这一刻开始,我分明地感受到冬天的寒潮已经来了。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十月初一这一天,先秦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而民间则有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约定俗成名曰寒衣节。
民俗学专家高巍介绍,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寒衣节”,在冬天到来之前,群众选择向祖先“捎包袱”的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之情,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文化的表现。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到十月份的时候,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从这一天开始标志着严冬的到来。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而,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十月也是一个伤感的月份。十二年前,我的父亲像落叶一样飘远,这个深秋,我的姑父又像叶子一样坠落。从始到末,他们兴许没有一句精彩的台词,也没有一声热情的问候,他们更没有一点儿像样的表达,没有我们习惯想象和看到的一切。但是,我震撼,感激,并且铭记。
时光有时就像一枚发青的薄壳蛋,有一点动静就碎了。有时又像一支灵敏的体温计,稍有风吹草动抑或天朗温肃,水银柱就快速飙升或下沉。
在物质并不怎样短缺的当下,可是人的幸福感总是疲沓沓的。四十以后,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去想,什么事情可以都不去理会,但是想要忘掉年少那段困窘的岁月,是如此的艰难。正是这段岁月告诉了我们今天生活的不易,也是这段岁月常常激励我们前行。那也是一段让我们铭记的岁月,它就像地里的稗草,越是想拔掉,它越是像秧苗一样重新从地里长出来,而且越来越茂盛。在那段岁月里,我们的时代的驳船搁浅在淤滩上,我们的长辈在寒风里衣衫单薄形容枯槁仍然劳作不辍。他们就像是冬天来临时塞进炉灶的叶子,最后火萎了,他们也去了。
今天,我们的泥土被城市的高楼的味道熏染,满街的花花绿绿,是不是送给亲人的寒衣?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十月开冬,也许在某个晚上我要点燃几张纸,迎风念诵虔诚的经文,让温暖镶裹那些美丽的衣裳,在火苗里把亲情温习铺张。
秋天,果实纷纷潜入土壤。春天,我们才会遇到森林。代价是,用一个冬的时间来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