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的阳光洒进千家万户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6-11-04 阅读:169
让知识的阳光洒进千家万户
——威宁教育精准扶贫综述
本报记者 马召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威宁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观念落后,很多适龄儿童并没有背上书包走进学堂。
近年来,随着威宁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推进,教育的发展成了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精准使用扶贫资金 贫困学子进校园
今年4月中旬,威宁实验三中高三学生张涛收到了1000元的助学金。除此之外,张涛本学期的学费、住宿费以及书本费都不再由自己出钱。挎上书包,张涛就能走进高中的校园。这对于生活条件尤其艰难的她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由于母亲常年病魔缠身,兄妹四人都在读书,家中条件极为艰苦。这1000元助学金虽然不能给张涛长远的帮助,但是却让她一解燃眉之急。
在广东海洋大学读书的桂敬莽,家住哈喇河镇,读大学期间打着各种各样的零工补助自己的生活。今年,他终于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上。在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不仅减免了他3830元的学费,还额外给予他1000元的生活补助资金。这对于他的来说意义重大。他父母不再四处筹钱,不再为他的大学梦想而奔波。桂敬莽也不用再奔波于校园各处做着零散耗时的兼职。这一年,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呆在图书馆。
去年来,威宁教育精准扶贫累计资助学生13678人(其中普通高中12835人,中职学校204人,普通高校639人)。
师资有保障 乡村教育大发展
龙场镇田园小学距镇政府13公里,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难,这里有4名老师、90余名学生。
9月开学季,田园小学迎来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马江龙,他是今年威宁招聘的597名特岗教师之一。在他之前的好几年时间里,这所偏远的村小很少有新教师到来。在威宁各个乡镇,特岗教师成了一股庞大的教学力量,为偏远落后的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血液。
除了招聘特岗教师走进基层,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之外,今年,为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威宁从县直学校选派了128名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为期8个月的支教工作,被选派的教师一个学年必须到农村薄弱学校完成80节以上的教学及教研任务,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师资力量的保障为农村基础教育打了一剂强心药,县直学校走进偏远学校支教帮扶,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新鲜教学力量和元素。
职业教育促脱贫
近年来,威宁以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县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推进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面向农村和城镇困难人员、“两后生”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就业或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逐步实现靠技能脱贫的目标。
积极搭建职教集团化办学平台,将县中等职业学校与贵州工贸职业学院、贵航集团等高度融合,形成“工、商、贸、农、医、教”为一体的职教集团。加强职业教育和用工企业之前的沟通联系,确保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职业学校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
仅2015年来,利用“阳光培训工程”、“雨露培训工程”开展各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带动全乡、激励一方”的扶贫攻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