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1-07

蒋凤明:做大做强荞产业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1-07 阅读:241


 
蒋凤明和她亲手制作的荞酥



彝乡荞韵



板底乡荞麦基地惹人游


   十多年来,她把一个苦荞糕点店,经营成一个年产值达500余万元的企业品牌;她成立了威宁第一家小微企业,把自己的荞产品推销到云南、广东、四川、重庆、上海等地;她还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道,与电商、贵农网合作销售自己的苦荞产品。 
  她就是威宁蒋凤明苦荞系列食品厂的女企业家蒋凤明,一个执着而精明的女强人。 
 
初出茅庐,打工学技术
 
  1972年出生的蒋凤明,自小在草海边长大,初中毕业那年,仅十六岁的她随着打工热潮前往深圳“淘金”,准备闯出一条“阳关道”来。
  不曾想,大城市喧嚣吵闹、利益至上的日子,让单纯的蒋凤明吃尽苦头,不但遭遇厂家拖欠工资,还让同乡姐妹骗了辛苦积攒的几百元钱。那时的几百元钱对蒋凤明来说,几乎就是几年所有的积蓄。
  1992年,蒋凤明回到家乡到荞酥厂上班挣钱学技术,对荞酥等系列手工艺制作程序渐渐娴熟起来。红糖加水熬制,加菜油、加荞面发酵,搅拌加工后烘烤,最后是包装销售,每一道环节蒋凤明都一丝不苟地学习。
  1995年,由于技术过硬,蒋凤明当起了糕点店的师傅,一个月已经有700多元的工资,这对于经历过打工苦头的蒋凤明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成功。
  能干的蒋凤明不满于现状。1999年初,她申请了商标自己准备当老板。心灵手巧的她还发明创制了荞饼干,延长了荞产品的保质期,还用自己的名字申请注册了威宁首家小微企业。
  回忆起当年的创业历程,蒋凤明说,那些年吃过的苦头,恰恰是给她最好的人生财富。
 
艰苦创业,成就梦想
 
  创业总是一波三折的。2000年初,蒋凤明的荞系列产品生产出来了,由于没有品牌商家不信任,市场总是打不开。
  为了打开市场,蒋凤明和丈夫曾勇走街串巷、赶乡场跑遍威宁周边集市宣传自己制作的荞产品。
  苦口婆心上门宣传,在车站打广告,可是收效甚微,人家就是不买账,蒋凤明说,那段日子真是太艰难了,想放弃的心都有了。
  为了站住脚,蒋凤明和丈夫一方面加大对荞酥、荞饼的投入,一方面让商家免费试吃,在乡镇上开分店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越来越多人喜欢吃蒋凤明家的荞产品,销量也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如今,在威宁及周边乡镇,蒋凤明家生产的荞酥、荞饼干成了一块金字招牌,在群众心中信誉度越来越高。
  蒋凤明荞系列产品已发展到荞酥、荞茶、荞饼、荞米等,生产糕点的工人已发展到20余人,实体店3家,销售点100余个,年产值达500余万元,蒋凤明成了返乡创业成功的佼佼者。
  来自四川的熊友清在蒋凤明荞糕点店当师傅快十年了,在威宁成家立业,每月收入3000到4000元工资,他说生活过得惬意舒畅。
  苦荞品质的好坏,是保证荞系列产品的基础。蒋凤明在雪山镇、盐仓镇等乡镇成立谊明远兴荞制品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行,蒋凤明提供苦荞种子给农户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既让农户得实惠又保证了荞系列产品的质量。
  如今,谊明远兴荞制品合作社在盐仓镇、板底乡种植苦荞10000余亩,成功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
 
搭上电商快车道
 
  有句山歌唱到:梁山哥哥下山来,苦荞粑粑滚出来。苦荞曾是威宁落后的标签,可是蒋凤明制作的荞酥不仅口感好还富有营养,荞产品因丰富的营养而越来越受商家和消费者青睐。
  荞酥、荞饼干逐渐成为许多来威宁旅游的客人带回去赠送亲朋好友的首选,逢年过节也成为蒋凤明和她的员工最为繁忙的时候。 
  “荞酥保质期一般不超过两个月,所以要现做现卖,特别遇到春节这样的日子常常忙得没有休息的时间。”蒋凤明说。
  如何让威宁荞酥、荞饼干走出去,占领外面市场,蒋凤明一直在思索,现在蒋凤明把目光转到了互联网。如今,蒋凤明和贵农网、农村淘宝等电子商务都有合作,她还是六盘水巾帼商会、威宁青年商会的积极参与者。
  “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国特色威宁馆,我们生产的荞产品深受买家好评,每天在网上的订单都在10单以上,每单少则两三箱荞酥,多则有20多箱荞酥、荞饼干。”蒋凤明高兴地说。
  创业成功的蒋凤明还热心公益事业,彝良地震她主动捐款1000元,她还和公益组织到边远的海拉镇、石门乡小学捐款捐物,给孩子们送去2000余元的书包、文具、大米等生活用品,这些年作为小微企业老板的她在公益事业上捐赠的资金累计达数万元。
  蒋凤明还给六桥街道下坝一贫困户送去8只黑山羊,希望贫困户靠养殖脱贫致富,贫困户家一只手残疾的儿子被蒋凤明安排在自己的厂里上班,让这家人脱贫有了保障。
  蒋凤明说,下一步她将扩大荞产品的规模,做大做强威宁苦荞品牌,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