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1-08

威宁: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1-08 阅读:179



 

   近年来,威宁以农业板块经济为抓手,不断培育壮大冷凉蔬菜、中药材、特色经果林等支柱产业,探索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2016年威宁实施种植蔬菜76万亩、中药材26万亩、苹果8万亩,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生动局面。
 
注重品牌
 
  深秋时节,草海镇卯关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的西红柿鲜艳欲滴、青青的辣椒缀满枝桠。大棚种植,再加上优质的品种,让高海拔的威宁四季瓜果飘香。
  臧天普是蔬菜基地的老板,早年从台湾学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理念,他觉得只有发展现代高效的农业,才能带领群众迅速致富奔小康。
  如今,臧天普投资400万元的特色蔬菜种植基地,采取“基地+公司+农户”模式,引进台湾优质蔬菜品种,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种植,突出特色和规模,不断壮大绿色蔬菜品牌的影响力。
  在臧天普带动下,整个卯关村片区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形成滚雪球效应,目前蔬菜产业基地单季连片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每年种植3季,产值达4000万元,带动1000多人就业,群众人均增收近6000元。
  唐桂枝是威宁山地特色农业又一成功案例。
  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威宁芦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 “唐桂芝”牌苦荞火腿油辣椒在数十万种展品中脱颖而出,喜获“金奖”。“唐桂枝”现象,是威宁注重农产品品牌创建,打造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品牌的结果。
  截止目前,威宁已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个,农产品有机认证3个。此外,还注册了“南方薯宝”、“草海大白菜”、“鹤乡果”核桃乳、“东俪”淀粉、“唐桂芝”苦荞系列食品、“百里草海”苦荞茶、“乌撒烤茶”等一系列农产品注册商标。
 
生态绿色
 
  俗话说,靠山吃山。石漠化严重的海拉镇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种植中药材,在裸露的石头旮旯上开出致富之花。
  据统计,海拉镇境内有18万余亩以上的石漠化地带适宜栽种金银花,目前在省发改委的帮助下投资160余万元,成功地在海元村栽种了2600余亩,并计划在三年之内投资3000万元,在海元、海明、江边、平原等村种植10000亩以上。
  金银花耐寒耐旱,是石漠化治理的最好物种,产花药饮两用,每株金银花最高产值能达200元左右。它不占耕地、管理简单、易栽种,是药农增收致富的好渠道。
  海拉镇因地制宜,让石头开花撬开致富门,而迤那镇中心村则靠种植精品苹果致富。
  今年,迤那镇新建苹果园8万亩,完成苹果种植1万亩。
  为了解决苹果产业见效周期较长,农户缺收的短板,迤那镇大力发展短平快林下经济,以短养长、以矮养高、以多养壮,引进企业在苹果基地建设辣椒基地2000亩,并鼓励果农种植党参、万寿菊、大豆、绿肥等林下经济作物,还让果农享受调整地块优先考虑烤烟指标优惠政策。
  将苹果产业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迤那镇利用好扶贫项目优先支持贫困对象种植苹果,将苹果产业做成脱贫致富产业。
  不仅如此,迤那镇还借力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农资产品采购销售渠道,并与农村淘宝合作,通过电子商务推销苹果等农产品,鼓励农村淘宝为农产品优先包装,帮助注册商标、优质产品提高收购价格。
 
农旅结合
 
  近年来,威宁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新样板涉及威毕、威水、威宣、威昭四条公路沿线及农业园区的15个乡镇,创建了一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新样板,为农旅发展“筑巢引凤”。
  目前,威宁万寿菊种植已辐射到草海、六桥、海边、羊街、哲觉、迤那、牛棚等乡镇,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带动5万多户花农种植万寿菊致富脱贫。
  盛夏时节,行走在威宁万寿菊种植基地的田间地头,一片片金灿灿的万寿菊花俏艳枝头。
  “今年,我家种了3亩,光卖花就收入7000多元,加上那些来赏花的游客买土鸡、土豆、腊肉等土特产,总共有一万多元收入,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小海镇小海村卯大爷乐呵呵地说。
  卯大爷的幸福生活,就是威宁农旅结合的成功例子。
  如今,来威宁观光,不仅可以看波光潋滟的草海,还可欣赏艳俏枝头的万寿菊“花海”,种植万寿菊不仅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还拉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万寿菊种植不仅能直接卖钱,还能带动乡村旅游盘活当地资源。乡村旅游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带动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奔小康。”威宁旅游局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