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1-08

“草根记者”们的故事

作者:何欢 时间:2016-11-08 阅读:520


 “草根记者”们的故事
——写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记者 何欢



  有人叫记者“无冕之王”,也有人称记者“新闻民工”。之所以称记者为“无冕之王”,是因记者虽然没有具体职务,但是在新闻活动中却处处“高人一等”;之所以称记者为“新闻民工”,是因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无比劳累辛苦。
  11月8日,是我国第17个记者节。在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威宁每日新闻》“草根记者”们的故事,分享我们的信念与坚守。
  写我们这一群“草根记者”,必须先从我们的“领头雁”——新闻信息中心主任许定华开始。2011年,许定华任威宁日报社社长、总编辑,自2012年创办《威宁日报》(《威宁每日新闻》前身)以来,许定华把大部分经历都用在了《威宁日报》的改革、创新、发展上,到一线采写新闻的精力和机会几乎为零。在许定华上任主任之前,他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一线新闻记者,是过去一度时期的威宁新闻界一个“传奇”。驱车赶夜路、徒步数小时、加班到天亮、夜宿农家、汽车抛锚、忍饥挨饿……做一线记者那几年,他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收获往往与付出是成正比的。迄今,许定华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中央、省、市主流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余万字;出版威宁第一部个人新闻专著、主编威宁首部新闻集;获得毕节市第五批市管专家、毕节市“十佳青年”提名;他是毕节市首个县级媒体获得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的媒体人,获得各级各类新闻奖50多次。在威宁新闻信息中心,许定华一直是所有编辑和记者学习的榜样,他在新闻上取得的成就也是大家追求和超越的目标。
  第二个自然要说说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副总编辑叶启伟。同样是受到工作性质影响,近几年叶启伟深入一线采写新闻的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过去,叶启伟长期负责县委主要领导的时政新闻报道,比较擅长时政类新闻写作。对叶启伟时政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写的《“夜总会”里话民生》,写的是县委主要领导深入石门乡调研,整篇通讯活泼生动、现场感极强,县委主要领导亲切关怀关心群众的画面描写得活灵活现。叶启伟的时政新闻稿往往成为单位所有记者、特别是时政记者学习的“范例”。叶启伟在《人民日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媒体刊发新闻作品数百篇,他新闻业务扎实,性格温和,新闻信息中心编辑记者在新闻业务上都喜欢向他请教,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很多记者业务知识进步很快,受益匪浅。
  接下来说说《威宁每日新闻》综合版的两位同志:李玉荣、龙胜。新闻信息中心一般明确这两位同志负责采写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时政活动,同时负责《威宁每日新闻》二版综合的编辑工作,两位大哥的新闻业务能力都比较强。在认识李玉荣本人时,是先认识“李玉荣”这个名字的。那时我们同样是在乡镇宣传站负责乡镇外宣工作,他的名字出现在《毕节日报》、《威宁日报》的几率高于其他乡镇的通讯员。单论年纪,李玉荣是我们新闻信息中心所有人的“大哥”,也是我们新闻信息中心比较勤奋、比较能吃苦的同志之一。2013年云贵交界“9·7”地震,李玉荣与其他参与抗震的同志一起冲锋在灾区一线,及时采写多篇反映抗震救灾故事的新闻,后来获得市委、县委表彰。这几年来,李玉荣大哥一如既往地默默耕耘,一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龙胜在从事新闻工作前是乡镇中学语文教师,一直爱好文学,文字功底扎实。2012年参加全县“宣传员选拔”,龙胜成为最后晋级的两位男生之一,他形象气质和他的文字一样吸引眼球。这几年来,龙胜以独到的新闻眼光,无数次深入一线采写新闻,而大多数新闻稿都是人物通讯,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上已颇有建树,他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市、县新闻奖和各类表彰。
  接下来说说沈光勇和陈武帅,沈光勇算是的我们新闻信息中心“老记者”了,2011年创办《威宁日报》之初,就从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调到报社。那时,我还在乡镇做通讯员,偶尔有新闻消息会请他帮忙修改。他比较擅长新闻摄影,是报社的摄影记者之一。他对风光摄影更是如痴如醉、爱之入骨,为之几乎跑遍威宁所有乡镇,一边拍美景,一边写新闻,摄影作品多次获得市、县摄影奖项。陈武帅算是新闻信息中心的一个“奇人”。“上天关闭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陈武帅本人听力不是太好,但他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对新闻的思考、把控、写作中去,新闻稿不仅“生产快”,而且“产量高”,获得稿费总比其他记者丰厚。他善于散文、诗歌创作,经常在《星星》诗刊、《散文诗》等文学刊物发表文艺作品,出色地完成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陶醉在自己文艺世界里。
  说说办公室的几位男同志:左永仁、李欢、王洪超,左永仁是新闻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由于他个子小、年纪小,单位同事都叫他“小左”。毕业考到新闻信息中心工作,小左就做办公室和后勤工作,办公室业务和后勤工作他全知晓、能办好。“有事找小左”已成为新闻信息中心全体编辑、记者约定俗成的规矩。新闻信息中心有“二欢”、“二艳”和“二超”,“二欢”是李欢和何欢(我),“二艳”、“二超”等下接着说。李欢2014年从石门乡一所山村小学调到新闻信息中心工作,他非常勤奋,为人谦逊,阳光帅气,很受欢迎,有业务上的事经常找“老同志”请教。接触新闻一年左右时间,就收获了市级好新闻奖。“二超”就是王洪超和夏超,夏超被分配到兔街镇驻村去了。2014年,新闻信息中心需要招考专业的会计,2015年,会计专业毕业的王洪超“超人”就来了,“超人”以自己的专业技能,把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账目清晰,每月如期给我们发“饷银”。
  说说我们新闻信息中心的三位单身文艺女青年:李云侠、马召凤和卯龙艳。李云侠2013年考到新闻信息中心,性格直率、积极乐观,大家都叫她“大侠”。“大侠”是新闻专业的“科班生”,对新闻的思考“天马行空”、视角独树一帜。她是《威宁每日新闻》副刊编辑,2014年负责单位出纳工作,发稿费此类记者“福利”就靠她。马召凤、卯龙艳和王洪超三人是2015年一同考进新闻信息中心的。马召凤学的是新闻专业,之前在电视台做过实习记者,写新闻无不透露出“科班”味道。她还喜欢新闻摄影,对于构图和光影的运用及后期PS,都掌握很多属于自己的小技巧,勤奋磨炼几年必有建树。卯龙艳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艺咖”,新闻稿件虽少,但都值得一读。值得一提的是她健身的毅力,2016年3月开始,她开始到健身房健身,晚餐只吃水果蔬菜,成功瘦下16斤。
  祖文韬、高胜利和罗喜贵是2013年到2015年期间依次到新闻信息中心工作的。祖文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拥有我比较羡慕的法学、文学“双学位学士”,文字功底扎实,2015年至今,我和他一样,相对明确负责县委主要领导的时政新闻报道,虽然都比较辛苦,但锻炼时政新闻的写作能力。高胜利与我是校友,他是计算机专业的,与新闻“八竿子搭不到边”,但是胜利勤奋好学,到新闻信息中心边学习、边摸索,已经是新闻的行家里手,也是“威宁每日新闻图片库”的管理员。罗喜贵学生时代曾是学校文学社社长(我们新闻信息中心有4位同志在校时是校刊社长),文字功底扎实,2015年从乡镇中学教师考到威宁四中工作,但他“弃教从记”,从事新闻工作,可以看出他是何等热爱文字、热爱新闻。
  报社有“二艳”。杨艳、何艳身高、年龄、体型都差不多,所负责的都是《威宁每日新闻》排版和后期技术工作,名字又都有“艳”字,所以同事们都统称她们为“二艳”。记者采写的新闻稿通过编辑修改、画版布局,最后就到了“二艳”的排版步骤。一版要闻、二版综合、三版时事、四版文艺,每天四个版面都要经过“二艳”的精心排版,报纸版面的美观、布局恰当全靠她们。就算新闻信息中心可以缺少大部分记者,也不能缺少排版的“二艳”,报纸上从来不会出现他俩名字,她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对了,今年新考进单位的“新记者”张怡已报到上班,11月8日是他“草根记者”生涯的第一个记者节,欢迎他加入这个“大家庭”。
  又想起了过去一起在新闻信息中心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张锋、肖林、杨文斌、文贵、李邦银……还有借调其他单位的岳刚、禄红艳等。由于这些“战友”文字功底扎实、工作认真,具有文字写作特长,这几年相继被一些县内重要部门和单位借走、调走,但他们依然是过去威宁新闻界的“传奇”和“知名”媒体人。
  好了,最后说说我自己吧。我是2012年3月底来威宁新闻信息中心的,转眼即将5年。近5年来,经历烈日风雪,熬夜加班,疲惫不堪,都是常有的事。庆幸的是,因为这份工作,让我爱上新闻摄影,拍摄照片上万张,获得过全国摄影大赛等一些摄影赛事奖项;爱上新闻写作,采写新闻稿上千篇,获得过“贵州新闻奖”等一些新闻奖项;我热衷新闻调查,热爱揭示真相与真理。因工作需要,先后抽调到县群众路线办公室、县委办公室工作过。目前主持新闻信息中心要闻部工作,负责县委主要领导时政活动报道。因为心底热爱,所以执着坚守。近5年来,我学会了很多,得到了很多帮助,认识了很多人,明白了很多道理,这将是给未来的珍贵财富。
  常人认为,记者意味着奔忙与汗水相伴,但我们新闻信息中心“草根记者”们始终固执的认为,记者这个职业是最精彩的。因为我们在读懂别人的时候,也在检阅和丰富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采访的对象,就是我们奋进的动力。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面对未来,我们威宁新闻信息中心的“草根记者”将一如既往地把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收获、欢笑,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新闻稿件中,因为这个职业时刻告诉我们:心系百姓生活,反映大众心声,弘扬人间正气,讴歌时代精神一直是我们最大的、不变的信念和追求。

以图片序号为序,依次为:李欢、祖文韬、周星、王洪超、高胜利、陈武帅、卯龙艳、罗喜贵、李玉荣、沈光勇、叶启伟、许定华、龙胜、李云侠、张怡、马召凤、何欢、左永仁、何艳、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