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山的“兄弟纸厂”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1-10 阅读:164
回龙山的“兄弟纸厂”
——雪山镇回龙村祁连斌祁连江兄弟俩的创业致富故事
本报记者 陈武帅

祁连斌(左)祁连江在纸厂查看纸张生产情况。

祁连斌(左)祁连江在纸厂查看纸张生产情况。
在雪山镇回龙村,有一对兄弟共同经历人生风雨,一起打工挣钱一起返乡创业,在大山深处建立兄弟齐心纸厂,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不但创造了年产值200万元的收入,还带领30余名乡亲致富奔小康。
他们的创业故事,在雪山镇的村村寨寨一时成为美谈,他们就是祁连斌和祁连江兄弟。
艰辛打工,风里雨里闯人生
89年的祁连斌和87年的祁连江从小就是形影不离的好兄弟,有一个馒头两兄弟都要分着吃。
初中毕业后,两兄弟决定外出打工创荡出一番事业。2008年,祁连斌兄弟俩先后在雪山镇灼甫草场、迤那镇、云南省彝良县等地当农网改造技术工人,2009年兄弟俩远赴新疆当建筑工人,2012年至2015年又返回家乡重新做起农网改造技术工人的苦活。
打工的日子四处飘荡,辛苦自不必说,尤其是当农网改造工人那几年风里来雨里去,吃饭休息时间都没有,没日没夜加班工作,常年的空中作业危险不时发生,祁连斌回忆说。
在新疆当建筑工人,每天虽然有两百元工资,但是重体力活,生活条件又不适应,但两兄弟硬是咬着牙撑了下来。
2015年在彝良县当农网改造技术工人,祁连斌兄弟俩带着施工队伍翻山越岭作业,架设高压线路,吃住在简易的工地。农网改造完了,可是承包工程给他们的老板却跑路了,农民工兄弟的血汗钱打了水漂,欲哭无泪,至今仍有18.73元工资尚未追回。
返乡创业,兄弟齐心有力量
打工没有出路,兄弟俩决定自己当老板,腰杆硬不受气。
在打工日子里,祁连斌兄弟俩认识了来自黔西县的陈师傅,陈师傅曾在造纸厂当技术员,对纸厂的工序娴熟。于是祁连斌兄弟聘请陈师傅当技术顾问,决定在老家回龙村建纸厂。
祁连斌兄弟俩把多年的积蓄拿来建厂资金仍然不够,于是四处筹钱向银行贷款。2015年11月,投资80余万元的雪山镇兄弟齐发纸厂终于开工生产。
祁连斌兄弟俩的纸厂主要利用荞麦秆、苞谷杆、废旧纸等加工生产成宣纸、白棉纸和烧纸,制作工序复杂。幸好有陈师傅在厂里亲自作技术指导。
“先把废旧纸和荞麦秆制作成材料,打成浆然后放水搅拌,再放机器上烘烤,最后才成纸张。”说起纸厂制作过程,祁连斌如数家珍。
如今,祁连斌兄弟俩的纸厂远近闻名,成了回龙村的名片,每天可生产50打纸张,每打1000张,一天就可生产5万张纸,每张以一角到两角计算,每月毛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祁连斌兄弟俩经历风雨之后终于看到了彩虹。
带富乡亲,深山创出阳关道
11月7日,立冬。祁连斌兄弟纸厂机器依然轰隆着。车间工人在忙着把一张张白纸抹平,打包,动作娴熟有条不紊。
祁连斌介绍说,纸厂开工以来纸张供不应求,现已远销贵阳、云南、四川等地,采用订单式销售,和销售商签订了合同,根本不担心卖不掉。
如今,在祁连斌兄弟纸厂打工的村民就有30余人,每人每月可挣3000元左右的工资。农忙时节许多村民忙着收获庄稼用工紧张,为了完成供货商的订单,祁连斌兄弟采取两班倒白天夜晚加班制作纸张。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更加先进的机器,增加销售产量,带领更多乡亲们脱贫致富,让回龙村的纸张成为村民致富的希望。”创业尝到甜头的祁连斌怀揣着更大的梦想,说起对未来的规划,他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