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蔬菜富农家
作者:高胜利 杨帆 时间:2016-11-16 阅读:196
秋冬蔬菜富农家
——玉龙镇新民村秋冬季早熟蔬菜助农增收小记
记者 高胜利 通讯员 杨 帆
秋冬时节,在玉龙镇新民村,连片的土地上花红叶绿、瓜果飘香,长势良好的莴笋、大白菜、辣椒、花菜绿油油一片接着一片。
新民村是玉龙镇的一个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多年来,当地农民群众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资源,在秋冬季节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较好的市场价格和销售让群众尝到了种植秋冬季早熟蔬菜赚钱的甜头,看到了美好“钱景”,增强了发展信心,提高了种植的积极性,也在全村上下掀起了种植秋冬季节早熟蔬菜的热潮,让当地农民群众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的生活目标。
玉龙镇新民村村民张仁志介绍,在玉龙镇高海拔的村,这个时节正应是农民闲暇的光景。而新民村却不同,常年拥有较好的气候,水资源丰富,最适合种植秋冬季早熟蔬菜,就算是冬季,到处都是农民浇水、施肥、除草的场景,一片生机勃勃,春耕忙的活力景象。新民村的村民在秋冬季节依然没有闲着,土地也没有闲着,和其他季节一样土地利用最大化,农民仍然可以增加收入。
“新民村每年可以种三季,一季种辣椒,辣椒收完二季种玉米,玉米收完三季栽种莴笋,根本舍不得让地闲着,让土地收益最大化。”玉龙镇新民村村民张仁志说。
新民村成了玉龙镇发展较快的村子,全村546户2564人。新民村因常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最适宜农作物生长,年均可种三季农作物。
在种植过程中,群众尝到了种植早熟蔬菜的甜头,看到了蔬菜种植的美好“钱景”,发展信心倍增,积极性也更高了,早熟蔬菜种植成为了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
更令人感慨的是,当地群众种植的莴笋、大白菜、辣椒等优质农产品主要销往昭通、宣威等地,市场常常供不应求。基于这样的优势,不仅让新民村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少,大部分都返乡就业,也让当地农民实现了他们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的愿望。
新民村村民许德清就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他每年都要种植蔬菜60亩,一般种的蔬菜都是莴笋、红豆、辣椒等,毛收入在20万左右,比外出打工要划算的多。尤其在种植过程中,可以长期解决当地劳动力5人以上,工人工资支出达到了4万多元。
“我家今年种早熟红豆、辣椒、莴笋、莲花白,莲花白收入有8000元,莴笋收入2万元,辣椒种植的面积最大,收入近10万元。” 玉龙镇新民村村民许德清高兴地说。
为进一步推动全村经济发展,当地村两委分析自身优势后,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尊重科学,尊重市场规律的产业发展指导原则,突出秋冬早熟蔬菜这一优势资源,注重产业、规模、特色三大效益,不断加大投入发展冬早蔬菜。充分利用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水热资源等自然优势,制定了新的发展思路。
新民村两委还向农民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农产品,建设小水窖、输水网管,开展病虫害生物防治、加强配套技术知识培训等得力措施。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早熟蔬菜,吸引更多外出打工村民返乡就业。多年来,新民村在玉龙镇各村发展中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新民村村支书赵英举说:“根据玉龙镇的气候,新民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理条件非常有优势,现在老百姓种植莴笋、大蒜、花菜等,全村种植蔬菜的总收入达到了100多万。”
同时,新民村还瞄准周边城市的“菜篮子”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围绕“早熟蔬菜”上做地里文章,逐渐形成了优先发展早熟蔬菜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新民村在发展过程中,以政府补助+农户投资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向规范化生产、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发展蔬菜种植和种桑养蚕四个方向突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多年来,新民村两委结合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到四川、云南等地考察养蚕桑,如今新民村也种植了570多亩蚕桑,现在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平均人均年收入达到了7800多元。”新民村村支书赵英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