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花开的地方
作者:龙胜 张怡 洪波 时间:2016-11-18 阅读:206
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系列报道之教育脱贫》》》
梦想花开的地方
——威宁中等职业教育助力教育脱贫纪实
本报记者 龙胜 实习记者 张怡 通讯员 洪波

电子实训

教具制作

实训车间

外科操作

茶艺表演

医学教学

课间活动

电子实训

教具制作

实训车间

外科操作

茶艺表演

医学教学

课间活动
威宁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2013年4月,由原“威宁职高”“草海艺术学校”“威宁卫生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三校整合而成,是融中职学历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560余人,来自省内外的学生1万余人。是威宁培养中职生的“摇篮”,是学生们梦想之花盛开的地方。
毕业:就业率达95%以上,为威宁助力教育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初次见到祖正能,是在金钟镇新岩小学的爱心捐赠仪式上。祖正能忙乎着为学生发放捐赠的爱心学习物品,本以为他只是“外地”来的一位爱心志愿者,却不曾想他就是金钟本地人。而且他还是威宁职校的毕业生,只不过他在社会上“打拼”的时间长些而已。他曾在威宁职校学习电子技术应用,于2004年毕业,之后继续就读于贵州航天学院,毕业后到广东惠州打工,2014年后回乡创业。
2014年5月,祖正能自主创立威宁普瑞斯顿空气能水处理中心,短短一年时间,年销售额就达到80余万元,解决了10余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他还热心公益活动,多次联系爱心人士到家乡帮助贫困儿童,足迹遍布威宁的山山水水。
这些年,祖正能踏遍威宁各偏远小学,个人和联系爱心人士累计捐资40余万元。
如今,作为威宁青年商会副会长的祖正能还有更大的梦想,他希望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帮助更多的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马松是观风海镇人,2015年毕业于威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医学专业,同年考入新发乡卫生院工作。
浦翠,龙街镇人,2015年毕业于威宁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同年考入遵义县马蹄镇中心幼儿园工作。
韦鹏,玉龙镇人,2014年毕业于威宁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现任北京神墨教育机构梅山校区负责人,年薪6万余元。
马炳,哈喇河镇人,2008年毕业于威宁职业技术学校,现任广东东莞华贝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培训讲师,年薪6万余元。
从这些毕业生的创业情况看,威宁中等职业学校无疑为威宁助力教育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给学生就业提供有效保障,让学生“放心就读,满意就业”。学校积极探索符合中职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企业开展专业共建、引企入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学校秉承省教育厅“职校建到园区去,车间搬到学校来,专业围绕产业办,学生就近能就业”的职教精神,在“引企入校,借力发展”上迈出坚定步伐,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
目前,该校在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大数据公司工作的学生有70余人,在特步鞋业公司工作的有40余人,还有许多学生毕业后考入事业单位或者进入私立医院、幼儿园等上班。有的学生读完职校后通过学校推荐或者参加高职考试升入了贵阳、遵义、六盘水等省内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深造,有的学生应征入伍,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凡是毕业后没有继续深造而选择就业的,据统计,就业率达95%以上。
入学:学费全免,另发生活补助
李林翠,现年18岁,该校学前部2016级13班学生,家住盐仓镇盐仓村8组,家中共有父母及兄妹7人,李林翠在家中排行老二,哥哥在贵阳念完职校后在外打工。父母均是农民,家中土地少,家庭负担较重,一家人生活困难。
初中毕业时李林翠考了405分,被威宁二中录取,考虑到高中学费太贵,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从小听话懂事的她毅然选择到威宁中等职业学校就读。
“因为职校不收学费,每个月还有200多元的生活补助,三年总共只收1300元的书本费。这样我上学就不会给家里增加过重的负担,爸爸妈妈也不用为我太操心。”李林翠告诉记者。
谈起对未来的打算,她说,会选择先就业,踏入社会挣钱帮助妹妹们上学。
马靠,女,学前部2016级13班学生,家住观风海镇七舍村七舍组,在兄妹5人中排行老三,两个姐姐外出务工,父母以务农为主。中学毕业时,马靠考了410分,被威宁三中录取,本可以上高中的她选择了读职校。
她说,一方面自己的成绩在中学时并没有特别拔尖,担心上高中之后很难考上理想的大学。更重要的是职校不收学费,能给家里减轻生活负担。
据悉,在职校上学的学生,学费全免,学生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每人4000元/两年,学校只收240元/年的住宿费。凡是农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学生每年还有1000元生活补助,特困生另有其他帮助。
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十分重视招生工作。学校把招生列入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办学规模,学校在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将中职招生任务分解到校、到人,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实行包村包校制,同时全方位宣传国家优惠政策,用足用好上级优惠政策,增进学生及家长对职校的了解和认同,双管齐下突破招生“瓶颈”,抓好招生控流。
今年,威宁中等职业学校完成招生任务4892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百校大战”招生任务。学校在“招得来”的同时,还在“留得住”上下工夫。采取管理控辍,扶贫控辍,教改控辍,情感控辍“四个控辍”举措,着重抓好控辍提质工作。
在不断的努力下,威宁职校的名声越来越响,重庆、六盘水、昭通等省内外均有学生来该校就读。
教师:560位“园丁”共育未来
“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幼芽,身上的每一片绿,都是对你辛勤浇灌的记忆。”在校园主干道旁的宣传牌上,这样一行字濡湿了记者的眼睛。
孟会雄,职校教师,毕业于云南大理学院护理专业,本科学历,2013年9月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进入威宁中等职业学校工作。
问起他选择来威宁工作的原因,孟会雄坦言,一来是缘分,二来威宁的工资待遇远远高于云南昭通等地,同等条件下的工资收入威宁要比云南那边高出800至1000元。
近年来,学校通过整合现有师资、公开招考、出台优惠政策招聘师范院校毕业生,同时通过聘任兼职教师等形式补充师资,壮大了师资队伍,改善了师资结构,提升了师资水平。
2014年招聘教师136人,2015年招聘教师89人,2016年招聘教师97人,现有在职教师568人。
有了一流的教师队伍,还需长期为他们“加油充电”。在教师的学习进修方面,学校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每年派出教师到上海、天津、浙江等地相关大学进行“顶岗置换”,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刚刚从天津职业师范学校“顶岗置换”学习回来的教师王交叶谈起这两个月到天津的学习收获情况依然稍显激动。今年9月5日,王交叶被派往天津职业师范学校与该校教师进行“顶岗置换”,在那里,王交叶主要学习计算机软件制作技术,天津职业师范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她在以后的职教工作中受益匪浅。对方“顶岗置换”到威宁的教师也为威宁的职业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那里(天津职业师范学校)的老师许多都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他们带给我许多全新的知识,对我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将会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全部教授给学生,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学有所成,回报家乡。”王交叶说。
育人:德育为先,技术过硬
“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在宽敞明亮的校园里,赫然树立着这样的宣传牌。
刚进入职校上学的学生,相当一部分行为习惯较差,部分学生甚至因各种原因脾气暴躁、有严重的逆反心理。
教师唐兰向记者回忆了一个名叫沈金爱的学生。
沈金爱刚来学校时,由于被家里逼迫着上学,对家里的“强制政策”极为反感,对于当时所选择的“学前教育专业”十分不满。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然而他却把学校发放的1500元生活补助费请朋友一顿酒喝光了。
有一次,沈金爱酒醉后把学校一台价值7000余元的钢琴砸烂。父亲不得已,四处借钱进行赔偿。后来,在唐兰老师的悉心教育下,在学校德育工作的感召下,该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慢慢有了转变。如今,毕业后的沈金爱在六盘水开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当上了负责人,他还回到职校,为职校的师弟师妹们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工作岗位。
2014级护理1班学生孔艳,2014年秋入校,刚进校时,成绩较差,脾气古怪。在师资科科长刘琴老师的耐心教导和鼓励下,孔艳有了极大进步,在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中,她积极备战,一举拿下校级一等奖、市级三等奖、省级二等奖。该生不仅成绩有了较大进步,行为习惯也有了明显改变。
学校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人人从事德育,人人教育管理学生,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全校各班利用每天早读课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三字经、弟子规、名诗、名曲等经典诗词朗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素养。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每天清晨,当红日冉冉东升,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总会飘荡出朗朗的诵读声,在威宁中等职业学校的上空越飘越远。
在注重学生德育教育的同时,学校更加注重学生技术培养。为了练就他们过硬的本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引进了多家公司在学校建立实训教室。
同时,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成了学前教育实训室,添置医学类实训设备,建成有600台微机的微机房,截至今年6月,上级投入金额累计1.2亿元,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采访中,当记者走进学校的实训室,医学类的学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他们的神情那样专注;学前教育类的学生正在练习跳舞,他们的舞姿那样优美;美容美发类的学生正在为“客人”服务,他们的精力那样集中……
短评
短评
威宁拥有近150万人口,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和贫富最悬殊、城乡差距最大的典型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扶贫攻坚大战略中,如何发挥教育扶贫,让困难家庭通过培养孩子上学,踏入社会早日就业,减轻家庭重负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威宁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深化全县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通过“三校”整合、扩大投资规模等重大举措促进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高中考大学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大多数成绩中下等而又勤奋上进且家庭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中等职业学校的免费学习,拥有一技之长,踏入社会尽早就业或创业回报社会,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打通教育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策略。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威宁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而且对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推进扶贫攻坚有重大作用。
威宁中等职业学校把技术引进课堂,专业的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注重操作技巧,使教育与训练结合起来,学生一毕业就是熟练的技工或技术员,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使学生不但“能就业”,而且“能就好业”。一方面让农村教育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改善农村贫困学生退学外出务工的情况。转变农村对教育的偏见,使学生们既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还可以学到一门技术,学校更多地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也会尽早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