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1-18

万众一心拔“穷根”

作者:叶启伟 整理 时间:2016-11-18 阅读:164


 万众一心拔“穷根”
——威宁精准发力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本报记者 叶启伟 整理

  威宁是贵州的西大门,是全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全县总面积6298平方公里,是贵州省唯一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县,也是国务院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9年被列为国家“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 
  近年来,威宁认真落实各级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坚决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科学精准有效脱贫,决战贫困形成了广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扶贫攻坚成效明显,成功闯出了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新路子。
 
 六个精准巧打组合拳 
 
  近年来,威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和创新,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型”扶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精准是核心,创新是动力,坚持群众基础,提振信心,围绕2018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打好以“六个精准”为主抓手的精准脱贫组合拳,从根本上实现贫困群众换穷貌、改穷业、挪穷窝、拔穷根。
  ——扶贫对象精准。充分发挥各级包村干部的作用,由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会同乡、村干部,通过“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身体健不健康”的“五看法”精准识别体系,精准贫困人口构成、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难易等情况。对2015年初23.91万贫困人口从因灾、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发展资金等原因中分类。其中因缺资金致贫217173人、缺技术致贫84683人、因学致贫38251人、因病致贫29866人、因灾致贫的有11074人、缺劳力致贫66888人、缺土地致贫7560人(有的含有两种以上致贫原因)。建立“县乡村”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实行扶贫脱贫信息月报告和月例会制度,对扶贫对象做到乡有册、村有薄、户有档、人有卡,一户一台帐,真正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动态化管理。
  ——措施到户精准。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根据不同贫困类型,本着“缺啥补啥”原则,缺乏资源的通过外部输送增加发展资源,缺乏能力的通过医疗教育培训等来增加发展能力,缺乏机会的通过政策扶持来增加发展机会。更加聚焦“两有户”、“两因户”、“两无户”、“两缺户”,对“两有户”实施明确一名帮扶干部、找准一条发展路子、教会一门实用技术、帮扶一个致富项目措施帮起来;对“两因户”在全面实施教育“9+3”计划、“两后生”三年免费中职教育基础上,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每人再提供1500元补助,实现困难家庭学生“应助尽助,精准资助”;全面开展“三重医疗保障”,对11类特困群体就医费用100%补偿;对3.88万人“两无户”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养老等保障政策性兜底。对“两缺户”推动“六个小康建设”扶起来,着力补齐交通、水利、教育等短板。
  ——项目安排精准。优化“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路径,对2016年初19.15万贫困人口中,通过发展生产脱贫7.92万人、易地搬迁脱贫4.36万人、发展教育扶贫2.28万人、社会保障兜底4.17万人、生态补偿脱贫0.42万人。将石门、海拉等7个极贫乡镇、50个极贫村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20370人、涉及411个自然村寨;通过精简类别、提高补助标准,加大土坯房(危房)抗震改造力度,到2017年将完成7.5万户土坯房抗震改造、2.7万户其它结构危房改造、4278户特困户建房和2946户地灾户搬迁,确保每一个到户项目都落实到贫困户身上。
  ——资金使用精准。注重整合扶贫资金聚焦贫困村、贫困户,推动瞄准方式由“漫灌”向“滴灌”转变。坚持每年按每个贫困人口150元预算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十二五”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9.85亿元,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有效撬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120余亿余元投向扶贫。各级投入专项按照“33112”比例投向量化分配。按项目因素分解法,对每户贫困户落实1000元支持发展,并对7个极贫乡镇每户贫困户增加到5000元。创新开展财政金融扶贫,积极推广“特惠贷”、“脱贫贷”、“群星贷”,2016年来发放23661户贫困户贷款57348万元,其中“特惠贷”1.53万户4.72亿元、“群星贷”929户5279万元,优先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全面推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和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严把资金分配关、使用关、监管关,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效益。
  ——干部选派精准。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开展“三进三增”活动和“三访”活动,按照“五类”干部到“五类”村任职方式,精准选派985人(次)不同类型的干部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6541人(次)驻村干部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175名党员干部到村(社区)任名誉支部书;采取“百个单位扶村、百家企业联村、百所学校助村”和“54321”帮扶方式,选派17771名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村干部、贫困村致富党员与农村贫困人口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户对口帮扶全覆盖。
  ——脱贫成效精准。建立完善贫退出机制,加强扶贫精准管理、动态管理,通过明查暗访、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有效杜绝“数字脱贫”、“被动脱贫”。按照精准扶贫“五看法”,对综合评分总分在 60分以上的农户视为已经脱贫,其中60-80分的视为容易返贫,进一步跟踪巩固;总分80分以上的视为稳定脱贫, 退出扶贫程序,真正以扶贫开发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赶考”不停歇  脱贫结硕果 
 
  脱贫“蜀道”再难,只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也能成功攀越。坚持就是胜利,多年来,威宁人扛起脱贫攻坚的大旗,一茬接着一茬干,脱贫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2010年至2011年按扶贫标准1196元,分别减贫8.5人和9.6万人;2012至2015年,按扶贫标准2300, 2012年减贫9.12万人,2013年减贫15.9人,2014年减贫6.73万人,2015年减贫4.81万人。14个乡镇实现省级“减贫摘帽”,90个村实现出列。2016年预计减贫6.12万人,5个乡镇实现 “减贫摘帽”,85个村实现出列。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赶考”依然在路上,威宁一定会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全力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战争,让贫困群众在同步小康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