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1-18

田间地头话农桑

作者:高胜利 时间:2016-11-18 阅读:143


 田间地头话农桑
——石门乡以“三进三增”探索党建扶贫新模式
本报记者 高胜利

  今年以来,在“两学一做”活动中,威宁将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开展干部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增强感情、增加收入、增进和谐的“三进三增”活动,探索出一条党建扶贫的新路子。
  在石门乡,干部沉下身子进村寨,田间地头话农桑,在每个村“三进三增”登记册上,都清楚地记录着每天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干部到村开展“三进三增”工作情况,为老百姓谋福利、谋发展,真正做到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李永华是驻石门乡新民村工作组的组长,今年驻村一开始就跑遍了新民村两天窝、张家院子等大大小小的寨子,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身体健不健康?有无劳动力?有无疾病?都是他每次进村入户必须要了解的情况,也是他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们驻村和包村干部每天进村入户就是为了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方案,在种植和养殖方面帮助他们想法子、出实招,使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争取早日脱贫。” 石门乡新民村驻村干部李永华说。
  今年,李永华在经过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在了解农民生产生活过程中,结合新民村的实际,带着村干部一起学习省市县各地的扶贫政策,深入到老百姓家宣讲,有针对性地进行结对帮扶。并提出了新民村发展山地特色现代种植业的建议,萌发了要发展就得加大整个新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地建设的思想。新民村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是把基础设施和扶贫产业进行同步推进,依托种薯和种草养畜这两个核心基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在石门乡,为了劝说群众种植山地特色产业,石门乡各级党建扶贫干部都没少操心,进村入户促膝交谈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不仅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要进村入户,就连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也要进村入户,摸老百姓的发展意愿,制老百姓的发展目标。
  领导干部只有接地气,才能培养出对群众的感情,通过进村挂帮、进户连心,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党员干部用一对一与计划脱贫户结对帮扶等方式,进一步增加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半年多的辛苦工作,石门乡的通村公里、通组道路、房屋改糙、安全饮水、通讯设施、智慧乡村建设、产业基地建设等都有了很大变化。
  新民村三组44岁的娄忠亚,这个跟苞谷、洋芋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农民,就亲身体验了这一变化。她一度认为,种植是个人的事,流转土地一点不靠谱。但在村两委的劝说下,她把自家11亩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种植马铃薯。在马铃薯和萝卜种植收获的季节,她又可以到基地打工,每天不仅可以挣到80元到120元不等的工资,到年底还可以参加分红。
  据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熊万军介绍,新民村今年引进公司与合作社种合作,合作社再通过100元每亩的价格向老百姓流转5100亩土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来运作,盈利后再与老百姓分红。分红方式是除掉成本后的纯收入按照“631”来分,60%公司得,30%分给老百姓,10%分给合作社用来发展村集体经济。如果老百姓利用土地与公司入股,按照老百姓入股多少,那么他还可以在公司的60%里面分得相应的股份。
  熊万军就是石门乡新民的村支部书记,也是带领村民种植马铃薯的负责人之一。几个月来,他天天忙得脚不沾灰,身不上泥。他告诉记者,基地建好了,技术人员引进来了,产量也上来了,新民村马铃薯亩产在4000斤以上。
  石门乡种薯扩繁基地技术顾问屈云志介绍,新民村马铃薯今年亩产在6000斤左右,商品薯均达4000斤以上,按1.5元每斤的价格出售,每亩收益达6000元,除掉2000元的成本,就有4000元的纯收入。对当地农民来说,种植马铃薯,分红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每年就单算马铃薯,1亩地一年下来,一户农民就有4000元的收入。在马铃薯收完以后,基地里还可以种植萝卜,亩产达14000斤,萝卜收完再种大蒜,这样算下来,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增收脱贫。” 据新民村党支部书记熊万军说。
  石门乡引进的中农发集团所建立的5100亩种薯基地,不仅增强了石门乡集团经济的活力,让许多新民村村民荒地变成股金,也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
  除了新民村,石门乡同样也在其他村的田间地里谋发展,探索出干群脱贫致富的“试验田”。通过干部的努力,今年全乡447户1919人有望脱贫。
  在脱贫攻坚工作当中,石门乡有的干部进村组帮助调解群众矛盾纠纷,有的干部进田间进行种植技术帮扶,有的干部带着资金带着项目进农户,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与群众促膝交谈,探讨发展。
  “石门乡在脱贫工作中,选派干部包村包组包户进农户开展扶贫工作,群众缺什么就给他补什么,为每个贫困户安排14000元的脱贫资金,根据贫困户的需求,结合他们劳动力状况,技能状况,家庭人口的信息状况,来制定帮扶措施,理清发展思路,力争今年脱贫447户1919人。”石门乡乡长谢定光如是说。
  通过“三进三增”活动开展,农民思路理清了,思想转变了,搞发展的积极性提高了。石门乡又在盘活本土特色资源上下功夫,在“生态畜牧示范园、现代蔬菜示范园、马铃薯种植示范园、现代烟草种植示范园、中药材种植示范园”五大产业园区中谋出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真正实现了公司带头、农民参与,公司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发展格局,为全乡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