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伟:指尖上的特教情怀
作者:祖文韬 时间:2016-11-22 阅读:178
他,本是一名普通小学的老师,因为一份特殊的爱,转而走上特殊教育的讲台。
近日,记者走进威宁特殊教育学校,采访了这位已从事特殊教育近10年的年轻特教老师——吕伟。
2005年,从安顺师专(现为安顺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后,吕伟选择来到滇黔边境上的哲觉镇新华小学任教。2007年,威宁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年仅22岁的他为了更好地发挥特长,带着那一份特殊的爱走上特教这个岗位。对于年轻的他,很多人持有怀疑的态度:一个小伙子来搞特教,他能有多大的耐心?能坚持多久?
和许多老师一样,即将走上特校讲台的吕伟兴奋不已,决心大显身手。但是,第一天走进教室的情景,还是让他傻了眼。只见教室里一群听障孩子在桌椅上、地上“哇哇”地吵闹着,书包、课本丢得到处都是,地上垃圾遍地。
“他们最小的几岁,最大的十几岁,每一个孩子,每天都会带来各种不同的问题。”
工作一天下来,他心力交瘁。
但面对这些,吕伟没有气馁。他认为,聋哑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美好的,只要用心去爱他们,他们一定感受得到。为方便照顾学生,吕伟把教室当成了自己的办公室,每天寸步不离地守在孩子们身边。
“你怎么会去特殊教育学校呢?”
“因为这些孩子也需要学习,也需要爱,我想要帮助他们,给他们爱!”吕伟坚定地说。
用行动探索特教教学模式
一所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陌生的校舍、特殊的学生,一切都毫无规章和套路可循,一群从未进过学堂学习的听障孩子,一批从未有过特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学校的教学工作可谓是困难重重。
这个时候,年轻的吕伟主动站出来,从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开始,认真思考和总结适合威宁听障孩子的教学方法,开启了特殊教育教学的探索之路。
2010年5月,他在学校率先尝试对听障孩子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把本班14个听力障碍的学生分成4个学习小组进行实际动手和分组讨论教学,很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慢慢在全校推广开来。
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吕伟多次带领学校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并多次在优质课和论文评比中获奖。
10年的特教工作,他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不断创新特教理念,为探索一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方法而努力着。
2011年9月,他被评为“毕节地区优秀教师”;2015年9月,他得到教育部和中国残联评定的“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
用指头比划孩子的未来
有耐心和爱心,才能成为好的特教老师。吕伟一直这样认为。
课间休息后,吕伟又开始给七年级的孩子上数学课,他事先准备了4个苹果和一把小刀,课堂上,他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形象地掌握分数的加减法。
上课铃响过后,笔者同吕伟一起来到教室。
开始上课,吕伟打开多媒体,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了需要教学的课程,然后拿出准备好的苹果,通过手语从每个小组叫了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把每个苹果分成四份。接着,他又把粉笔拿出来,让每个小组推选学生轮流到黑板上进行分数的加减法,题目做完后再由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分。
每一个过程都显得很复杂,但吕伟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没有一点不耐烦的情绪。
“班上有些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分数,所以需要用实物形象地向他们展示。通过动手操作,他们的印象会深一点,而且需要重复教几次,不然他们马上就会忘了。”吕伟说。
谈到“重复”,吕伟感受特别深:“‘重复’可谓是特教老师们使用最多的教学技巧。听障儿童还好一些,他们大多智力正常。但有些智障的孩子,不管是教一个字还是认识一个物体,教一遍,他们根本记不住,那就得教十遍,十遍记不住,那就得教二十遍。”
从事特教工作以来,一个又一个的班级,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听障学生,吕伟都会带着大家开展不同的交流活动,以实现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同时,他还要通过家访和单独沟通的方式,以心换心,尝试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做好朋友。吕伟的做法深受学生喜爱,他也因此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吕伟说,他希望用一个个手语动作比划出高原上这群特殊孩子的未来。
让孩子在关爱中感受温暖
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他们除了要面对自身的残疾,还会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影响。但是这群孩子同普通孩子一样,都有一颗纯洁活泼、渴望求知的美好心灵,他们更需要关心与呵护。
2012年以来,吕伟通过与外界的沟通,实行了“生活引导+物质帮助”的“春晖特教”班级管理模式,引进一批又一批的物资对学生们进行一对一的帮助。
他充分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从北京、浙江等地共募集衣物、图书等物资8000多件,举行捐赠仪式发送给全校的学生,并借此机会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让孩子在沐浴春晖阳光的同时学会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在生活上,他从学生起床、刷牙、洗脸到学生衣着,从文明礼貌到生活习惯等等方面,都对孩子们进行了引导,身体力行教会听障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听障孩子确实是一群问题繁多的孩子,除了耳朵听不见、语言有障碍之外,他们在与大众的交往能力、自理能力、日常事务分辨能力以及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与普通孩子极为不同的一方面。”吕伟说,“这些听障孩子比一般孩子更敏感,更需要爱。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家长们应该多跟孩子们相处,这对他们有好处。”
从教十年来,吕伟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手语和手中的画笔,用耐心和爱心实现了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在孩子面前耐心重复教学内容,在无声的世界中为听障学生编织着七彩的梦想。他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作为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指尖上的高原情怀。他说,这是他的“特教之梦”。

吕伟正在与孩子们进行手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