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泽:滴答声中守望老行当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6-11-22 阅读:155
随着计时产品的多样化,钟表已不再是唯一的计时工具,钟表价格的平民化,使得钟表修理匠越来越少。
曾经,在街头时常可遇到的修表匠已经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在威宁自治县老兆恒百货楼下一个不足3平方米的格子间里,52岁的张可泽在钟表修理行业里足足磨过了34个春秋。
★★不足3平方米的修表铺一开就是34年
1982年,张可泽从四川潼南来到威宁,把家里安顿下来以后,他和妻子两人便在兆恒百货楼下摆起了修表、卖表的小摊子,开始了他长达34年的钟表修理工作。
历经时间和岁月的打磨,曾经年少的张可泽,如今成了别人口中的老钟表匠,几十年过去了,钟表这个行业早已不复当年的热闹。缅怀着曾经火爆的钟表修理行业,张可泽到现在每天都还坚持早早开店,守望着这门“冷清”的老手艺。
初见张可泽,他并不像想象中拿着放大镜,蹲在铺子门前的大叔样。在不足3平方米的格子间,张可泽内里穿着条纹衬衣,外搭休闲式的西装外套,简单干净,正在铺子里看电视,声音开的极大。
生意冷清的时候,悬挂在门背后的电视机成了夫妻两人解闷的法宝。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并不相同,遥控器在两人手中换来换去。
偶尔,有顾客上门询问修表的情况,张可泽便立即把电视关了,和顾客聊起钟表来。价格商议妥帖后,张可泽戴上老花镜和清理零件的小工具,把一个个细小的零件用镊子夹到小盘子里,再用煤油清洗一遍。“用煤油来洗这些零件,可以防止零件生锈和老化。”张可泽说。
由于长期盯着细小的零件,对于钟表修理匠来说,远视成了他们的职业病,张可泽也不例外。
★★曾经有80多家修表店,现在只剩一人
张可泽珍惜店里的任何一个细小零件,很多老式手表需要更换的零件在他这里都能找到。
“有些老零件虽然很少用到,偶尔还是会有客人拿着特别老的手表上门维修。”张可泽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铺子才会很拥挤,那几个已经生锈,装着小零件的文具盒他放了34年之久。
“我刚刚到威宁的时候,这条路(人民中路兆恒百货门口周围)有80多家修表店,后来陆陆续续都走了,现在威宁县城从事长期修表,有固定的店铺的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张可泽感叹道。
也正是这样的坚持,这个不足3平方米的小店从1982年到现在,一直都是张可泽一家人吃穿用度的来源所在。
在张可泽小小的修理间内,摆满了修理钟表的各种细小零件以及一些零售的手表。因为铺子面积小,他把这里的每一寸地方都利用起来了。电视机挂在门背后,各种钟表零件规规整整的放在老式文具盒里,连自己工作台背后一小块空白的墙上都填满了亲戚朋友的电话号码。“手艺人不需要铺子有多大,够用就可以了。”看着自己紧凑的工作间,张可泽倒显得很坦然。
即使现在每天只有几十块钱的收入,张可泽的铺子依旧天天开着,就连过年的时候也不例外。
每天清晨8点左右,张可泽夫妻便起床,从家中走到店门口,撑起卷帘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铺子的门正好对着楼道,住户们上上下下从这里经过,几十年来,他们从一个外来人变成了半个威宁人,在这里收获了许多友情和亲情,有些老熟人来给手表换个零件什么的,老两口总是不收钱。
★★还想继续做下去,毕竟这是我喜欢的事
回忆起刚来威宁的时候,张可泽至今记忆犹新。来威宁之前,他在老家也是一个钟表修理匠。那几年,四川人来威宁做生意的特别多,经过一番考虑,张可泽带着妻子来到了距离家乡近600公里的威宁县。1982年的威宁县城并不如现在这般热闹 ,却是修表行业的鼎盛时期。
那个时候,修表的人多,买表的人也多,张可泽的摊子虽然小,生意却很不错,一天虽然就十几块钱收入,但是在那个年代足够一家人的所有生活开销。社会不断进步,随着手机等电子计时设备的普及,小摊子渐渐冷清了起来,街上热闹的钟表修理摊点也一家一家不见了,不过几年的时间,大多数修表匠都改了行。
从1982年到今天,张可泽见证了威宁的变化,也经历了钟表修理行业从人来人往到无人问津的转变,光是门面费就从当年的一两千元增长到如今的近万元 。
34年过去了,张可泽还守着一个仅容得下两个人的小店,也守着技术发展之后被冷落的一门手艺。“如果眼睛没什么问题的话,我还想多做几年,毕竟这是我喜欢的事情。”张可泽说。
说罢,有客人上门,张可泽又拿出老花镜,一丝不苟的盯着那些细小的零件,一点点拆除,又一点点安装上,让时间恢复精确。

张可泽正在修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