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浪:行走在乡间的兽医师
作者:沈光勇 陈永鹏 时间:2016-11-22 阅读:193
当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他已经启程出诊;当别人一家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旁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下村出诊还未归来。
他和他的团队,一个兽药箱,一双解放鞋,一辆摩托车,从未间断地穿梭在乡间小道上, 服务于方圆近50公里的每一家养殖户。
从1993年毕业于毕节农校畜牧兽医专业至今,长期扎根基层,一干就是23年,晨起暮归,风雨无阻。他就是迤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兽医胡浪。
风雨无阻徒步穿梭在乡村泥泞小道上
每年春秋两季,胡浪和他的团队都要下队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给禽畜打疫苗,免疫密度要达100%。
这项硬指标,意味着辖区范围内的每一个符合免疫条件的禽畜活体,都要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畜、畜不漏针”。
现在,正值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防控期,他们几乎每天都要走村串户,给禽畜打疫苗。
“医人还好,病了就往医院送。医禽畜就不一样,小的不值钱,病死了也不可惜,大的病了就抬不动,送不来,只有亲自去。”胡浪说。
忙完闲聊时,胡浪说,自1993年8月参加工作,做得最多的就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村寨相对集中的,一天可以打40多户。要是村寨不集中,就只能打十几户甚至几户。
把有效的工作时间耽误在路上,工作效力总是提不高。常常起早摸黑,忍饥挨饿。
刚参加工作时,没有交通工具,下队基本靠走。有时下一天队,去来就是几十公里,天晴还好些,下雨天就只能雨鞋伺候。
自行车摩托车代步穿行于乡间小路上
徒步下队,服务乡邻,胡浪一干就是4年。1996年,胡浪任迤那镇兽医站站长。1998年,他花80元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自此,自行车和药箱是他最好的伙伴。
2000年,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待遇的提高,他花了46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生意做起来,摩托车骑起来,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此时的胡浪可谓“今非昔比”,成了百姓心中的“牛”人。可天有不测风云,命运却对他开了个无情的玩笑。
那是2008年,胡浪下村指导防疫员工作。在去的途中,与车速比较快的对方摩托车相撞,由于来不及躲闪,导致他的5、6、7段颈椎骨折。
在云南省昭通市一医住院到第3天时,胡浪依然使不出力气握主治医生的手。这一夜,对于他来说是漫长的。这一夜,他一直猜测着,清醒地意识到医生想要表达什么。
第4天,医生用同样的方式来测试他。医生告诉他,“你残废不了”,当他听到这句话时是多么的高兴,以为自己很快就会好起来。
“你以后可能成为植物人。”医生又说。
“植物人!”,学过兽医专业的他,懂得医学上的“植物人”一词意味着什么。“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他直接崩溃了。
转眼3年,胡浪的颈椎奇迹般恢复,做梦都不敢想。到2011年,他基本能做个正常人,只是每当天气变化时颈椎会有不适反应。听力也受到了极大影响,现在要稍说大声一些才听得清楚。
轿车代替摩托车行走在通村油路上
“守护好迤那动物疫情防控小门,就是守护好了威宁动物疫情防控大门。”胡浪牢记使命,团结同事,发誓在动物防疫、检疫战线上冲锋陷阵。
近年来,迤那镇通村路、通组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正在快速实施“七个两万”农业现代化。畜牧养殖上,大牲畜存栏2.5万头、生猪3万头、羊存栏1.3万只,家禽存栏50万羽,正在逐步走上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道路。
每年春秋两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重大,任务之重可想而知。2011年,胡浪花了5.6万元,买了一辆比亚迪轿车。
伴随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胡浪享受到了通讯普及和交通便捷的好处,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进村入户打防疫针,一边打一边宣传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甚至手把手教会养殖大户自己打预防针,就连简单的病都会处理治疗。”聊起工作琐事,胡浪很开心。
孙忠琴、何明学等人,是迤那镇的养殖大户,他们的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和技能就是胡浪手把手教会的。
胡浪还清楚的记得,当年孙忠琴养殖的33头肥猪,因不慎喂了长满小虫的菜叶而中毒全部发病,当天就死了4头。孙忠琴找到胡浪后,胡浪因为忙没去,只给孙忠琴开了处方,孙忠琴根据处方治好了剩下的29头肥猪。
从此,孙忠琴更加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坚持做到早预防、早治疗。现在,孙忠琴养猪一年能赚10——20万元,动物疫病防控不用胡浪操心。
胡浪跋山涉水行医23年,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他的朋友,村民都认识他,他用真诚和汗水获得了村民的信任。
23年来,胡浪常常在外出诊,哪里群众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有时候大清早的出去几十公里就诊回来邻居才起床,有时候晚上回来已是三更灯火五更鸡,还浑身都是猪粪鸡粪的臭味。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兽医工作者,胡浪深知老百姓的苦,哪怕一只鸡、一只羊、一头猪、一头牛,都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心头肉。
“常常大半夜被养殖户电话叫醒,一想到养殖户养牛羊不容易,就起床准备出诊,这样的工作都忘记了有过多少次,不能让老百姓有损失。”胡浪说。

胡浪正在检查牲畜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