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待来年春满园
作者:李欢 时间:2016-11-23 阅读:182
只待来年春满园
——威宁秋冬种工作侧记
记者 李 欢

草海镇蔬菜种植

草海镇蔬菜种植
秋冬时节,走进威宁,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开垦、播种井然有序。绿油油的小菜苗刚从土里钻出来,三膜马铃薯正在大棚里孕育。自入秋以来,在县农业部门的积极带领下,威宁掀起了秋冬农业生产的高潮。
三膜种植 助推马铃薯产业发展
在金钟镇文昌村,村民正忙着种马铃薯,一个个圆滚滚的马铃薯被沿着芽苗切成不规整的形状,消毒、播种、施肥、起垄,然后覆盖地膜,这不是传统的种植模式,而是三膜马铃薯, 一层覆地膜,二层盖拱棚,三层盖大棚。
对于三膜马铃薯,村民们并不陌生,就在今年威宁多个乡镇试种并取得良好的收益,现已在全县推广种植。
“三膜马铃薯就具有成熟早、抗寒、抗旱等特点,结合文昌这个地方地势低,常年气温交高的特点,我们现在种下去,预计在春节前后上市销售,那时鲜薯的价格是平常的三倍左右,能为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金钟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刘俊介绍说。
金钟镇利用得天独厚的暖温气候,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除文昌村外,水营村营盘组等区域也种植三膜马铃薯,并引进山东腾芋2号,种植三膜马铃薯1400亩,一膜马铃薯1500亩,示范田30亩。
据了解,威宁按照“种植规范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专用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推行三膜覆盖为主的早熟马铃薯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为抓手,结合农村“三变”改革,计划2016-2017年建成早熟马铃薯生产基地10万亩。其中,三膜早熟马铃薯生产基地共5万亩,一膜早熟马铃薯生产基地共5万亩。
小蔬菜 助农增收致富
时下,走进草海镇,白菜、莴笋、萝卜等蔬菜长势喜人,农户正忙着日常的田间管理。一棵棵大白菜正装车准备运到外地销售,刚收割完的土地,再次翻耕种下种子。
素来有“蔬菜之乡”美誉的草海镇,依托土地肥沃的自然优势,通过“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近年来,草海镇同心村、卯关村、民族村,成功建设了卯关片区冷凉蔬菜产业种植基地,蔬菜基地的建成,惠及全镇4个村民小组共1000余户,总种植面积6000余亩,并成立了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同时还建成了集包装、冷冻、仓储于一体,年产蔬菜7.3万吨,产值达5110万元。
“我们利用好土地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收益是种植包谷、洋芋的好几倍,不仅如此,村民还可以在基地上务工,年收入也过万。”长期在基地务工的老卯说。
与此同时,在草海镇雪榕集团食用菌产业园内,工人正忙碌着进行金针菇、香菇、杏鲍菇等食用菌生产。该公司为威宁解决2000余人就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致富。
这些都是威宁蔬菜种植的一个缩影,在县农牧局,记者了解到,全县要种植蔬菜76万亩,当前已完成秋冬种蔬菜25.75万亩,其中食用菌0.25万亩。
中药材 助力脱贫攻坚
日前,兔街镇高原村的土地上一片忙碌,热闹非凡。当地政府正组织群众,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分组开展油用牡丹苗栽植工作,大家默契十足。
近年来,威宁结合实际,围绕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要求,在制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发展中药材产业摆到突出位置,列为全县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积极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药农”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被视为“天然药库”威宁,光照充足,是中药材理想的生长地,前景广阔。全县规划建设七大集中连片的中药材专业化种植区,发展中药材种植,2016年已完成26万亩,2017年新增4万亩,预计2020年建成具有威宁特色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20万亩。
据了解,威宁共计投入中药材产业的资金1600万元,扶贫项目80个,种植中药材22850亩,受益农户10468户,46912人,其中贫困户6120户,27474人。项目已经全部实施完成,项目区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促进贫困农户增产增收十分明显。
目前,威宁秋冬种工作进展顺利,前期的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已顺利完成,秋冬种蔬菜、经果林、绿肥、杂粮、中药材、人工种草正在有序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