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作者:李际龙 时间:2016-11-24 阅读:212
本报讯(通讯员 李际龙) “十二五”以来,威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推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的高度去思考,放到脱贫攻坚、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的高度去落实,以污染防治、总量减排、生态保护为重点,以强化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为目标,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培育生态文化,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大力实施绿色威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县共完成营造林7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111.5平方公里,特色经果林建设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44%。目前全县林地面积 391.28万亩,有林地面积247.3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67.6万立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7.87%,绿地率1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3.97 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县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7.2%,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100%。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共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县城污水管网,投资5921万元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投资1500多万元进行了县城排水管网改造,投资7000余万元建成垃圾填埋厂,并配套建设了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86.51% 、93.9%。争取中央、省、市各项环保专项资金6983万元,实施环境综合整治、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三岔河河长制等项目;投入300多万元建成了县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成效明显,创建6个省级生态村。启动实施了草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资8.5亿元,草海水质得到改善,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治理成果初步显现。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开展了环境保护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林业资源管护机制等改革工作;探索制治分离、治管分离机制;县城污水处理厂全面推行第三方治理,三岔河流域内煤矿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推行第三方运行;启动试点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现对所有污染源监管标准化、法制化。
绿色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因地制宜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等新型产业,培育壮大环保、生态农林业等产业,改造提升烤烟、中药材、特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2015年大数据产业产值达1.5亿元,中药材产值达19亿元,旅游总人数、总收入分别达498.1万人、49.39亿。累计实施各类林业科技示范项目11个,建立示范基地4890亩。
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共聘用常年护林员1017名。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近 600人次,立案查处 176 家,执行行政处罚 180.05万元,解决了一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案件查处率在98%以上。关停取缔了威宁县福海铸造有限公司、威宁县湘威锌业有限公司、威宁县草海水泥厂等35家落后淘汰工艺产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