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田不闲 百姓笑开颜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6-11-24 阅读:142
冬季田不闲 百姓笑开颜
——威宁“三膜”马铃薯基地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 李玉荣

第三季蔬菜长势良好

第三季蔬菜长势良好
初冬时节,威宁阳光暖暖。广袤的高原大地,到处是一幅冬日的画卷。然而走进草海镇卯关村“三膜”早熟马铃薯生产基地,在这里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但见数千个一字铺排开的大棚里,萝卜、青菜等各种蔬菜长势正旺,生机无限,一派即将丰收的景象。
近年来,威宁充分利用土地、气候等有限的自然资源,千方百计调结构,转方式,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步伐,努力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出最大最好的效益,助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进程。
一季“三膜”马铃薯:上市早产量高效益好
作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威宁,是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常年种植165万亩以上。然而,长期以来的种薯良繁体系建设滞后,生产种植技术落后,致使全县马铃薯产业低端运行、效益不高。
如何让传统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造出更多效益,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同步小康进程,一直是县委、政府不断思考的问题。
为把马铃薯产业做成优势产业、特色产业,2015年底,威宁在深入山东省滕州市学习了当地的冬作马铃薯“三膜”覆盖技术后,决定将山东滕州的早熟马铃薯“三膜”覆盖栽培技术引进到威宁高海拔地区种植。
产量如何?今年4月29日,威宁农牧局组织多位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草海镇卯关村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种植基地进行实地测产、验收。经测定,该种植基地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亩产6000斤左右,比传统种植高产2000多斤左右。
事实上,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除了产量高之外,由于提前上市,抢占了市场上“尝鲜”的商机,收益与传统种植是两个样,成为最大的亮点。
“三膜新洋芋刚刚上市时,买样好个大的五块一斤,稍次的也是两三元一斤。平均下来一亩产值也是万把块。”提起收益,基地负责人之一的卯昌举笑得合不拢嘴。
早熟“三膜”马铃薯开启的不只是威宁洋芋种植的新时代。据了解,威宁规划到2020年发展早熟马铃薯基地50万亩,产值将达40亿元,全面着力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提质上档。
二季三季种蔬菜:老百姓心里乐开了怀
11月20日,记者在“三膜”马铃薯生产基地看到,一个个耀眼的大棚里,一畦畦的萝卜青枝绿叶,长势正旺,生机无限,一派即将丰收的景象,与棚外的萧索与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威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成功见证。
这已经是基地今年的第三季蔬菜了。事实上,在三膜马铃薯丰收后,基地交换品种马上种上了黄瓜、胡萝卜、辣椒、西红柿、大白菜、莴笋等绿色无毒蔬菜。基地又成了名副其实的蔬菜种植大棚。
效益如何?“丰收时节,每天来大棚里批发蔬菜装车的菜贩一批接着一批,菜农们种出的蔬菜,不用运出就能卖完,一张张崭新的钞票悄悄地就进入了腰包,老百姓心里乐开了怀。”卯昌举说,如今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他们种植的积极性很高,目前村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蔬菜种植上。
“我今年秋季种植的白萝卜不用装车运出去,外地菜贩开车进村子来装,批发价从没低下1.2元每公斤,今年种植的2000多亩白萝卜所赚的纯利润将不下20万元。”村民卯洪昌高兴地说。
一直以来,草海湖畔的农民都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种菜就只是种菜,一年最多也是种两季蔬菜。去年以来,威宁在草海镇卯关村、同心村、中海村、民族村等多个村庄建设了“三膜”马铃薯大棚基地,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能手”等的运作模式,带领广大村民一季种马铃薯,二季三季种蔬菜,一份土地种出三份钱,有效增加了收入,拓宽了致富增收新路子。
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不但可以分红,还在家门口可以打工赚钱照顾家。“现在家门口有蔬菜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基地,我们再也不用出远门打工了,在基地上拔萝卜、装车、清洗萝卜,一天挣一两百元钱,又轻松又划算,一早一晚还能照顾家呢。”在草海蔬菜专业合作社清洗白萝卜的村民陶小美满脸欣喜地说。
“威宁三膜马铃薯基地的创建,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不但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还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威宁农业有关专家高兴地告诉记者。为此,2017年,威宁进一步加大三膜马铃薯种植工作力度,计划建设三膜早熟马铃薯生产基地5万亩,一膜早熟马铃薯生产基地5万亩。目前,相关工作有序有力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