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行
作者:杨昌雷 时间:2016-11-24 阅读:206
1.
从威宁到福泉,路程超过400公里。
那么远的距离,依然无法阻挡威宁人求知的脚步。再远,也没有学习的道路远。
从接到回函的那刻起,我就在心里勾画着此行该做的事和应有的收获,至少不要辜负自己的脚步。
四轮的客车,载着威宁代表团一行16人,在初秋的雨幕中,沿着毕威高速一路向东弛行。
400多公里就凭车轮一寸寸的丈量,从威宁到毕节,从毕节到贵阳,再从贵阳到福泉。一路掠入眼帘的风景不止有高山、风车,不止有峡谷、大桥,更有城市的繁华和多彩。
一路东行,掩映在翠绿之下的人家,羞赧掩面的少女。每一样都美,每一样都值得驻足凝目。
同一片天空,却是一个城市一个气候。从启程开始,我穿上薄毛衣还加外套。
到贵阳,我脱下套在身上的外套。
在福泉,我更想脱掉黏在皮肤上的毛衣。
这就是从海拔2000降至1000的写照,气温从10℃升至20℃的结果。
2.
在此之前,我对福泉,是一无所知的。
她在黔中大地已有千年的历史,尽然对她是“深在闺中我未识”。
车缓缓驶下高速,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这是我对福泉的最初印象。我认为,这也只是她可圈可点的优点而已。
我错就错在太过于早早地对福泉下了一个仅仅是干净整洁的结论。
我不知道福泉的历史有且兰、牂牁、宾化和平月(越)。
我不知道福泉的景点有古城墙,有福泉山、有洒金谷;我不知道福泉的文化有张三丰,有沈万三。
不知道的何止于此。
沈公已长眠在福泉山下,世世代代福佑着福泉人进行艰辛的创业。
难怪满街都是“一城一山一峡谷,一神一仙一福地”的标语。
福泉,真乃福地也。
是需要花点功夫去了解她隐藏的历史和文化,让我爱得彻底和清晰。
3.
那仅存残垣断壁的明城墙,也许在明洪武年间是那么的固若金汤。600多年间从四门进了多少历史,出了多少文化?
轻轻地抚摸着每一块巨石,我都感觉到猛烈的心跳。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拥抱一个王朝,不用在史书上使劲的寻找,大明王国就在我的眼角。青石上的那些凿痕,早已被历史的云烟所风化。可城墙的原貌,却任它风吹日晒依旧存在。
福泉山就那么矗立着,她以无助的目光俯身看着脚下的城墙,从完整到破败。她以宽宏的怀抱拥抱着张三丰、沈万三,从中原走到归宿。她以睿智的双手,指引着洒金谷从历史走向未来。
我是多么的不忍离去,想再静静地倾听潺潺的流水诉说往日繁华的城市情怀。
走,终究还是要走的。对于福泉,我仅仅只是她的一个过客,今生可能无缘成为她的一员。尽管如此,我还是庆幸能够有这么一个机会与她擦肩而过。我会记住呼吸过她的一口空气,给过她拥抱和吻。
吃也不逊色。红酸汤的开胃让我有了深切的体会。酸汤鱼、酸汤牛肉火锅,和吃有关的应该都与红酸汤有着密切的联系。
红酸汤是不是只有凯里才有?
我找不到人问,不过我觉得福泉的红酸汤也还正宗。酸爽的汤汁涮过细嫩的肉片不经意间滑过嘴角,刺激着舌尖的味蕾,顿时会让人胃口大开。难怪当地人会告诉我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歪偏偏”,这也大概是红酸汤能带给福泉人最大的口福吧。
为了这口福,我竟连续两天凌晨偷偷跑到夜市上开小灶,海碗吃了两次酸汤面。
4.
福泉人的热情跟他们的天气一样,让人心里感动和温暖。
多余的客套话没有,内心最诚的感谢还是要说。从到福泉的那天起,从学习参观到一日三餐,均有福泉当地人同行陪同。他们没有塑造经验典型的傲气,而是恭谦的请求指导。我们都明白,我们是去学习他们的经验,哪谈得上对他们的指导,就凭他们的这份谦逊,也值得我们学习。
福泉人的热情和亲和,让我对福泉充满了良好的印象。就像在晚宴上他们问我,对福泉的印象怎么样?我说只怨我对福泉了解的太晚,要不这次不是第一次踏足福泉。不过有了这第一次,肯定还会有第二次。因为福泉还有豆腐桥,还有我不知道的很多……
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会勾起我太多的惦念,激起我的欲望。
欲望,总让人欲罢不能。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会让人深深沉醉其中。
对于福泉,我大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