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1-25

“想不到路会修得这么好”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6-11-25 阅读:211


 “想不到路会修得这么好”
——威宁道路交通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 李玉荣




牛栏江畔通乡路


  今年80多岁的苏连恩老人,是盐仓镇团结村村民,也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今年11月中旬,当记者遇到他,提起村里交通变化的时候,老人说:“想不到村里的路会修得这么好。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团结村通村油路没修建之前,老人记忆尤深。他说,以前一到阴雨天,一路都是稀泥浆浆,走在上面太难受了。特别是王家下面的这一段路,由于地势低矮,一到雨季,形成了一个泥水塘,不要说人不好走,就是牛马羊等牲畜也不愿走。哪像现在,平噜噜的(平直),像墨线弹的一样。说着老人用手指了指方向。
  当然,通村路修好后,不止是方便出行。老人话锋一转,接着说,以前,村里人卖点洋芋,不是人背就是马驮,要是天气不好,走在泥巴路上,东一脚,西一脚,实在费力极了。不像现在,用马车拉,用拖拉机拖,还有大汽车进来直接拉呢!老人的话里无不透露出高兴与欢喜。
  站在村口凝望,团结村通村油路像一条玉带似的伸进大山深处,蜿蜒托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致富梦。可以说,老人的一席话,真实地道出了威宁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威宁以“扶贫攻坚,交通先行”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紧紧围绕“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组组通公路、村寨道路硬化”的目标,着力改善农村交通出行条件。先后启动实施通村油(水泥)路近3000公里,目前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县627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事实上,通村路建设只是威宁道路交通建设的一个典型缩影。2011年,威宁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被称为威宁“小西藏”的海拉镇的通乡公路建设的故事,更能说明威宁通乡公路建设带来的巨变。
  距县城110公里的海拉镇,路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988年,海拉镇刚修通沙石公路,当第一辆卡车拖着救济大米抵达海拉时,当地农户都来看热闹,从来没有见过汽车的农民,误把汽车当成牛,闹出了割草来喂汽车的笑话,海拉乡也成了威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
  可是如今的海拉镇,一条条硬化的水泥路似玉带在牛栏江畔缠绕,一辆辆满载乘客的农村客运车辆穿梭往来,拉满农用物资的卡车、摩托车奔驰在洁净的通村水泥路上,穿行在海拉的每个角落。
  如果说通乡路、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是遍布威宁全身的毛细血管,那么威宁外联交通体系的构建更是一个人身上的大动脉,直接影响着威宁加快发展的步伐。
  一直以来,威宁外联交通体系的构建更是没有放松过脚步。
  来看一组数据。2001年9月17日,内昆铁路威宁段建成通车,从此,威宁改变了没有铁路的历史;2013年6月29日,毕节到威宁的毕威高速建成通车,从此,威宁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15年,贵州威宁民用机场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目前,环评审查已完成,开工在即。至此,威宁构建了“铁公机”立体外联交通体系。
  目前,威宁交通按照“强基升等、成网通畅”的总体要求,坚持“适度超前、民生为先、转型升级、建管并重、以人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六纵六横十五联八支”路网规划,以“对外连接畅通、出入县城便捷、乡镇之间循环、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交通建设大会战”,完善对外交通大通道,加快草海机场、都香高速公路威宁段工程建设进度,力争启动威宁至宣威、威宁至彝良高速公路和威宁至会泽一级公路建设;抓好六威城际快铁、攀昭黔铁路和渝昆高铁过境威宁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骨架路网规划和农村公路循环路网规划,着力构建“六横六纵十五联八支”路网建设,实现村与村之间公路循环成网,形成以县城为中心“90分钟经济圈”,构建功能完备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