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的开拓者
作者:卯龙艳 李正传 时间:2016-11-28 阅读:154
致富路上的开拓者
——记哲觉镇大桥村致富带头人毛祥亮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李正传
冬日的暖阳烘烤着哲觉镇大桥村的土地,照得人暖洋洋的。走进大桥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上百亩当归在贪婪地吸收着阳光的温度,泥土的芳香混合着当归的芳香沁到鼻尖,叫人沉醉。
大桥合作社今年种植当归500余亩,将进入上市期,看着丰收的当归,合作社的负责人毛祥亮的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今年当归的市场价格很好,鲜当归的价格每公斤能卖到8元以上。”毛祥亮乐呵呵地说。
别看毛祥亮平常话不多,在大桥村老百姓的眼里,他是会为民所想的村党支部书记,是敢想敢做的“实干家”,百姓都愿意跟着他的步伐走,在他的带领下大桥村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增收致富门路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谋出路 百姓富
以前大桥村村民一年的收入主要靠种植传统的包谷、洋芋,收入来源少,很多人都缺少致富精神。即使有人搞种植养殖,也很难形成规模,在市场因素冲击下很快便偃旗息鼓。
2011年,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毛祥亮看到商机,率先成立合作社,把原来分散的几个种植大户组合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抱团出击,利用党员创业致富模式,开启了大桥村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在大桥村专业合作社的当归种植基地,成熟的当归正待采挖,每亩的产量在700公斤左右,能带来3000元以上的纯收入。毛祥亮每天都会到基地里查看情况,并实时和安徽的买家交流信息。
说起中药材,毛祥亮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大桥村也种植中药材,但量很少,种植技术不合理,经验不足造成种植的中药材产量不高、质地较次,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其实大桥村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水资源、生态条件等都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只是老百姓不懂技术,又欠缺经验,才会一直都没有种植成功。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就产生了带领村民壮大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的想法,把有想法有经验的人集中起来,发挥各自的专长,带领老百姓致富。”
2013年,中药材收成很好,但价格持续走低,市场环境疲软,哲觉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到贵阳、昆明、毕节、六盘水等地去开拓市场,寻找销售渠道,毛祥亮也积极参与,带着合作社的党参、百合等农产品到处寻找销售渠道,减少农户损失,让农户保持种植积极性。
毛祥亮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乡亲们,自合作社成立以后,每一年都会引进新项目、种植新品种,在合作社试验适宜种植后,毛祥亮都会积极发动群众按照种植要求进行种植、栽培、施肥、除草。
2016年,毛祥亮带领大桥村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践行大产业、大扶贫战略,带动大桥村贫困户72户种植中药材150亩,养殖山羊315只,推动贫困户自主脱贫,引领大桥村村民走上致富道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毛祥亮说:“通过创办合作社,我们村的经济有了很大提高,推动了村内各项工作的发展,今后我们要把合作社做得更大,为百姓创造更多财富。”
村容美 百姓乐
“泥巴路,土墙房,春去冬来一件裳”是无数大桥村村民曾经真实的生活写照。吃够了贫困的苦头,当致富的门路摆在村民们面前时,他们倍加努力。
如今,走进大桥村,干净整洁的硬化路,道路两旁一幢幢黔西北民居小洋楼有序排列着,大桥村新的村办公楼已经建成。站在村办公楼,放眼向四周望去,在毛祥亮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正忙着为收获当归做准备。
“现在正值农闲,村民们自己家地里的庄稼收完了,看到基地里需要工人他们就起早贪黑到这里打工,每人每天的工钱在50至80元之间。现在在这里打工的村民还不算多,等到挖当归的时候,来这里务工的村民将有130多人。”毛祥亮告诉记者。
挖出来的当归会被立即送到大桥村中药加工场里进行清洗和晾晒。
大桥村中药加工场和屠宰场是大桥村村集体经济的两根“顶梁柱”,每年为大桥村带来4万元以上的纯收入。
“2014年年底,我们村得到政府10万元的扶贫资金,拿到这笔扶贫资金以后,我们村就建设了中药加工场和屠宰场,现在两个加工场都在产生效益。当时如果直接把钱发到贫困户的手中,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但却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要的是把这笔扶贫资金用活。”毛祥亮说。
现在,大桥村两个加工场的收益主要用在村里特殊人员的保障和村民业务培训上。2016年大桥村开展种养殖业务培训7次,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极大提高了当地老百姓的种植技术,解决了技术瓶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