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板块一片天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6-11-28 阅读:195
一个板块一片天
——威宁六大板块经济发展走笔
本报记者 李玉荣

晾晒党参
时令已是初冬,但阳光城阳光灿烂。行走在威宁的“六大板块经济”发展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不时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浓墨重彩地绘就了威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春天。
一
“蒜”你狠。在中水镇中河村,一片片碧绿的紫皮大蒜长势正旺。水嫩嫩的蒜苗已经抢占了市场商机。目前,市场上蒜头价已经到达12元一斤,这对于该镇种植户来说,无疑遇到了产业发展的春天。
中水大蒜种植得天独厚。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种出的大蒜颗粒饱满,皮紫皮薄肉脆,香味浓厚,产量高。
有数据为证。2005年4月12日,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到中水镇前河村对紫皮大蒜进行现场测产验收。测定亩产蒜薹2164.3公斤、蒜头2300公斤,属于蒜薹、蒜头双高品种。
之后,中水镇不断加大种植力度,扩大种植面积。现已建成核心区示范基地3000亩,种植规模达6000余亩,并建成年了库容1200吨的冷库一个。按目前市场价计算,基地种植出的蒜薹蒜头亩产值上万元,总产值上亿余元。
目前,该镇以中河村核心基地进行规模化运作,成立了紫皮大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走规模化、产业化、精深加工花、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带动了烽火、花桥等村蒜业发展,向10000亩的种植规模努力。
中水紫皮大蒜“紫”出一片天。既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又走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中水紫皮大蒜的成功种植无疑是威宁“六大板块经济”发展的典型。
“姜”你军。在龙场镇的格朵村,300多亩小黄姜已经收获完毕。一亩4000元的纯收入让种植户乐开了怀。
像这样的商品蔬菜成功种植在威宁不少。11月24日,黄昏夕阳下,记者在卯关村的“三膜”马铃薯生产基地看到,一个个耀眼的大棚里,一畦畦的萝卜青枝绿叶,长势正旺,生机无限,一派即将丰收的景象。这是基地今年的第三季蔬菜。
村民卯洪昌告诉记者,他今年秋季种植的白萝卜不用装车运出去,外地菜贩开车进村子来装,批发价从没低下1.2元每公斤,今年种植的2000多亩白萝卜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二
养殖业风生水起。在金斗镇同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七彩山鸡养殖场,养殖户顾涛正忙着用精心配制的农家天然“饲料”,给他的1000余只宝贝们喂食。许多羽毛漂亮、体型俏小的七彩山鸡摇着尾羽悠闲地觅食。现在,顾涛的七彩山鸡养殖场一年可以循环养殖两至三批。按照一只成年山鸡重约2.5斤计算,市场售价每只大概在80元至100元之间,一年下来收入相当可观。
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百草坪,团结村二组的王建国正在放牧。起伏连绵的草场上,黑色的山羊洁白的毛羊,正在不停地啃噬。近年来,他以发展畜牧业为主,不断鼓起了钱袋子。
王建国告诉记者,他家喂养的一百多只羊,除了每年在不断发展壮大外,一年四五万元的收入不会少。在团结村,像他这样的养殖大户就有数十家。特别是该村五组岩头山,由于离百草坪近,依托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几乎家家户户养牛喂羊,成为名副其实的养殖村,成为威宁生态草地畜牧业板块经济大发展的代表。
三
在海拉镇,党参种植大户管仕七,正带领社员忙碌在田间地头挖“金条条”。2011年,管仕七返乡从事党参和半夏中药材种植。3亩地当年产值达到26000余元。这让管仕七兴奋不已。
尝到甜头后,管仕七不断扩大规模,并带领乡亲成立了特色中药种植专业合作。今年,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530户,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2000亩,带动社员和周边百姓种植中药材15000余亩。
目前,海拉镇的海昌村、元丰村等地几乎家家户户种植党参。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老百姓种植管理党参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产量不断增长,价格也在持续上升,按当前的市场价计算,亩产值最高可达10000余元。像种植大户邹八斤、邹明友、张毛简等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海拉镇的党参种植是威宁中药材板块经济发展的成功缩影。
近年来,威宁始终把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结合县域土地、海拔、气候等特点,大力实施山地特色农业“11153”工程,重点发展马铃薯、商品蔬菜、山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材、高山生态茶等特色产业,通过连片规划、集中打造,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带、连带成块的“六大板块经济”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据介绍,威宁“六大板块经济区”包括以双龙、雪山、迤那等乡镇为主的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及商品薯板块经济区;以草海、麻乍、中水等乡镇为主的商品蔬菜板块经济区;以雪山、板底、小海为主的生态草地畜牧业板块经济区;以牛棚、中水、龙场为主的特色经果林板块经济区;以哲觉、石门、迤那为主的中药材板块经济区;以炉山、云贵为主的高山生态茶叶板块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