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1-28

威宁小吃:稀饭“搭档”小粑粑

作者:卯龙艳 李云侠 时间:2016-11-28 阅读:280


 

炸制起锅的威宁小粑粑


  清晨的阳光将夜晚的幽暗一扫而光,沉睡中的威宁在喧嚣的车声人声中苏醒。都说“民以食为天”,吃对人来说是大事,早餐更是重中之重。对威宁人来说,新的一天是从一个小粑粑开始的,就着一碗包谷稀饭或苦荞稀饭,粗细搭配,营养又美味。
  小粑粑是威宁本土最为著名的特色美食之一,已入选《中华食文化大辞典·黔菜卷》。小粑粑可以作早餐主食,也可以作饭后的小食;它可以是家常食物,也可以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佳品。
  没人能够说清小粑粑起源于什么时候,没人知道谁是“第一个吃小粑粑的人”,仿佛一夜之间,这道独具特色的小吃从未知名的远方踏云而来,并在乌撒大地扎了根,历经口口相传、代代相继,上百年时间的探索改进,小粑粑的制作方法一步步改进,如今已经到达至臻。
  小粑粑个头虽小,却“五脏俱全”,从面皮到包心(馅料),它集威宁的特色于一身,可以说是最具威宁特色的小吃之一。
  先说它的面皮,小粑粑的面皮只有三种原料:精致小麦粉、荞麦粉和水。看似普通的三种原料,但想要找到却不容易。小麦粉必须是威宁金斗镇当年出产的小粉磨制而成,荞麦粉需是雪山镇、龙街镇一带海拔高的地区出产苦荞籽磨制而成。
  随后,将三种原料混合在一起,揉和好,切割成约35-45厘米大小的圆形状。其中小麦粉和荞麦粉的比例也大有讲究,小麦粉多了,做出的面皮淡味粘牙;荞麦粉多了,做出的面皮味道苦涩,影响口感。
  再来看看小粑粑的包心。小粑粑包心的主料是豆腐和威宁老火腿,豆腐切成丁,经过水煮和油炸以后,既保留了豆腐中水分,又添加了菜籽油的芳香。火腿只选精瘦的后腿肉,不用一点肥肉,保证口感。
  随后,将切好的火腿丁、炒制好的豆腐丁、腌菜、贡菜、葱姜蒜等放入早已用本地辣椒炼制好的红油中大火炒制,其间加入少许盐(因威宁老火腿本身咸味较浓,不宜再放过多的盐)、花椒粉和老抽。炒的过程用勺子不停地翻搅,保证食材受热入味均匀。炒制好的包心捞出待冷却后才可包制小粑粑。
  将冷却后的包心包进面皮里,包的时候还要卷出一圈花边,然后把包好的小粑粑放进平底锅,围成一圈,摆放好以后在锅里放点水和油。
  这水油的比例很有讲究,水多了,烙出的小粑粑软而无味,油放多了,烙出的小粑粑又皮硬难咽。准备工作做完后,盖紧锅盖,防止漏气,直至锅里的水烧干,片刻后揭开锅盖,便能闻到一股浓郁的香味,这股香味是威宁老火腿的味道;是馅料里豆腐的清香味道;是上百年来威宁传统的味道,是印刻在威宁人血液里家乡的味道。
  烙好后的小粑粑,表皮和软不粘牙,底面焦黄香脆,馅料油而不腻咸辣适中,是一道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