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渡河畔正扬帆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1-30 阅读:178
可渡河畔正扬帆
——金斗镇打好农业产业发展组合拳
记者 陈武帅
近年来,金斗镇以培养农民“领头羊”为核心,把党组织建到产业链上,着力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让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引擎”、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群众致富的“孵化器”、小康建设的“动力车”。
目前,该镇建有产业党组织22个,培育龙头企业10余家,培育商品肥猪养殖专业大户33家,发展核桃1.6万亩,村民正走上致富的小康路。
★★组织引领,推动农业产业化
金斗镇黑泥面条有悠久的制作历史。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对这里手工生产的黑坭面条赞不绝口。
2015年6月,返乡农民工李卫在村党组织的帮助下投资40多万元成立了“金斗黑泥面条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5年11月,李卫成为黑泥面条电子商务负责人,他把自己的面条放在网上销售,订单一路飙升。
目前,黑泥面条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15名生产工人,20名网点销售员,带动当地农户种植小麦1万亩,种植苦荞6380亩,间接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
李卫创业成功,离不开金斗镇近年来实施的产业发展战略。
据悉,金斗镇采取依托龙头企业组建、行业组织创建、村级组织联建、专业市场新建等方式,提高农户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比如生猪养殖产业建立了党支部后,由党支部统一在市场找订单,统一采购猪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开拓市场,形成了支部和农户的利益共同体,生猪产品竞争力大大增强。
目前,在以农业服务中心党支部为统领,以村党支部为辐射点的组织带动下,种养殖产业“专业化、集约化、生态循环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技术服务、产销一体化服务机制基本建成。
★★龙头企业,引领村民同致富
走进金荞食品专业合作社大门,一阵香醇的荞麦香味扑鼻而来。该合作社开发的苦荞系列保健茶、荞羹、荞米、荞精粉等产品远销内蒙、河北、山西。在台湾“海峡两岸国际食品展”和成都“第二届海峡两岸杂粮健康产业峰会”上,金荞食品深受专家和商家好评。
胡永平是金荞食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也是金斗镇培育龙头企业成功的佼佼者。据悉,金斗镇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养业大户进行奖励,对超过100头生猪养殖的专业户,给予每头猪30元的防疫性奖励,对金荞产品加工业无偿的广告和市场营销补贴。
金荞食品专业合作社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形成了“定品味、抓品牌、拓市场”的发展思路,把生态保健食品作为产品发展的方向,金荞生态食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2015年年产总额超过1050多万元,金荞食品加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龙头企业带领下,金斗镇种养殖业不断壮大。目前,该镇1.6万亩的核桃种植初具规模,从零星种植向连片大规模种植转变,从无人看管放任自由发展向技术指导专业培育转变,从单一模式种植向循环经济种植转变。2015年,核桃产业初见成效,实现生产总值100余万元,实现产业村户均增收600余元。
此外,该镇还聘请当地烤烟种植“土专家”赵德正、养殖“土专家”袁洪兵、核桃种植“土专家”袁远洋和金荞产品“加工专家”胡永平负责全镇的产业技术指导。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组织种养大户先后到山东寿光、本县哲觉镇等地参观考察学习。
如今,金斗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组、一组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采取“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金荞生态食品加工、烤烟种植产业、生猪规模养殖三大“龙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