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钟点工”走俏田间地头
作者:祖文韬 时间:2016-11-30 阅读:174
近日,在威宁千亩黔韵紫海香草基地,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修建栈道的、除杂草、修筑防护墙的,人人忙得不亦乐乎。“大家不要慌,安全第一,渴了咱这里有矿泉水。”负责基地施工建设的工头不停地吆喝着。
近年来,威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土地流转力度,一大批种养大户脱颖而出,农业种植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特点。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到了农忙时节,给一些种养大户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用工难、雇工难”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有眼光的留守农民看准商机,围绕田间管理、农作物收获等农事和基础设施建设工地,自愿组建就地打工服务小分队,专门为那些需要临时用工的种养大户和工地提供钟点服务,“农事钟点工”应运而生。
“农事钟点工”一般是个人“一对一”服务,或者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一块去帮助雇主搞好农业服务,不仅保证了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这种具有“日薪制”结算特点的聘用方式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
草海镇卯关村种植大户卯昌举,今年通过流转土地建成3000余亩“三膜马铃薯”示范基地、3000余亩白菜种植基地、3400余亩白萝卜种植基地,每天需要大量的工人。而聘请农事钟点工在他看来是最便捷的一种用工方式。“聘请部分‘钟点工’,随叫随到,既不误活,又增加了‘钟点工’的收入,还节约了劳动力成本,可以说是一举双赢。”卯昌举说道。
据了解,“农事钟点工” 熟谙农事,工资视农活轻重,有的按量包干计酬,有的按天定额计薪,一般“钟点工”平均每天能赚60至100元左右。工资收入基本与城里打工差不多,更主要的是田间打短工,地头领薪酬,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顾了家人,家里的事情一点也不耽误,仅此一项一年就可实现收入上万元。
当前,农事钟点工已成为农村合作社、种养大户和企业的好帮手,既解决了种养大户缺劳动力的燃眉之急,也为在家剩余劳动力提供机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深受市场青睐。
马大娘是经常活跃在卯关村蔬菜种植基地一带的“钟点工”之一。年满60岁的她,做起事来有板有眼,深受种养大户的欢迎。马大娘说道:“现在来这做事,每天有80多元的收入,不耽误自己家的事,又能赚到钱,真是两全其美。”
和马大娘一样,在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做“钟点工”的同心村村民陶红梅说,自己年龄偏大,不像年轻人一样能去外面打工,而自家田里农活儿少,经邻居介绍,就到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当起了“钟点工”,一年下来收入还不错。“我们这些‘钟点工’不用出村、出镇,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心里踏实。”陶红梅说。
在威宁,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力度的加快,像陶红梅这样的“日薪制农事钟点工”已成为“香饽饽” 。
时下,正值农闲季节,家里的农活也已基本干完,“农事钟点工”又开始活跃了起来。在田间地头、项目工程建设场地,随处可见“农事钟点工”忙碌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农事钟点工也开始走俏乡间。
他们大到建筑工地、农田耕种,小到施肥打药,浇水除草,只要雇主需要,讲好价钱就有人上门来服务。这样一来,当地的农村留守妇女、老年人等劳动力群体,便成了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香饽饽”,不少种植合作社、大户,为了及时招揽到工人,采取因地制宜、降低门槛分门别类聘请常年工、月工、钟点工。当地农村留守妇女、老年人也纷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工种,实现了“看家”和“就业”两不误。
时下,在威宁的乡村,许多农事“钟点工”悄然间成为了当地一道流动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