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1-30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 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之二 搬出来的论河 幸福才刚刚开始

作者:何欢 李云侠 马召凤 时间:2016-11-30 阅读:26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 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之二
搬出来的论河 幸福才刚刚开始
——易地扶贫搬迁让论河村群众开启幸福新生活
本报特派记者 何欢 李云侠 马召凤




论河村从一片土地和稀疏的几户人家逐步形成“微型集镇”。





论河村苗族搬迁户苏文荣家里干净、明亮、舒适。


  初冬时节,寒意来袭,但位于威宁南部的哲觉镇依然暖意浓浓。这份浓浓的暖意,在该镇论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心中,显得更加浓烈。
  年初,论河村16户苗族“特困户”彻底告别昔日土坯房,从大山深处搬迁至几公里外的易地扶贫新居。搬出大山一年来,村民住上了新房、用上了自来水、发展种养殖,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搬出大山住新房,就连做梦都没梦到
 
  11月22日,“百村纪行”大型采访活动报道组来到论河村,了解搬迁户们的生活情况。见到记者,54岁的苏文荣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的新家作客。
  走进苏文荣家,共有四个房间,一个客厅、一个厨房、两个卧室。客厅里,电视柜、电视机、沙发、茶几等家具电器一应俱全,门头上和墙壁上还贴着“福”字和国家领导人的壁画,家里明亮、干净、温馨。
  回想起老家的老房子,苏文荣感触很深。那是两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每逢狂风暴雨天气,他甚至担心房子塌下来。直到搬进易地扶贫搬迁新房里,苏文荣的心里才算是踏实了。
  与苏文荣一样,55岁的苗族妇女黄小香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搬出大山、住上新房。但对于住了“一辈子土墙房”的黄小香来说,这是个“就连做梦都没梦到”的夙愿。
  黄小香早年丧偶、儿子失踪、儿媳病逝,丢下她一个老人独自带着三个孙儿,生活非常艰苦,在没有搬下山之前,一家4口人住在昏暗、潮湿、低矮的土坯房里。“天一下雨房子就漏水”,黄小香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破旧的老房子照片,眼眶里瞬间就湿润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大山不仅没有给予山里群众起码的生活保障,反而还挡住了群众“下山”的路。在搬下山之前,摆在黄小香三个孙儿面前的,是一段崎岖、泥泞、漫长的上学路。黄小香说,每逢雨雪天气,非常担心孙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
  直到今年年初,黄小香“就连做梦都没梦到”的夙愿终于成为了现实。
  今年1月17日,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黄小香带着三个孙儿搬进了距离老家4公里的论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房屋面积60多平方米。考虑到群众的实际需求,政府为搬迁群众安装了自来水,修建了圈舍,为他们购买了新家具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直接“拎包入住”。
  “政府想得太周到了,不仅给我们买了家具电器、被子衣服,连洗脸的毛巾都买了”,一想到政府的好,黄小香笑得合不拢嘴。
  距离新家几百米处就是论河小学。从此,黄小香三个孙儿的上学路也变得宽敞、干净、不再遥远。最让她高兴的是,今年读四年级的孙儿朱广飞在班上成绩优秀,是班上的“三好学生”。黄小香说,只要三个孙儿能读好书,家里脱贫致富就有希望。

 昔日小村变集镇,移民幸福刚开始 
 
  论河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门前,论河川流而下。去年以前,这里是一片土地和稀疏的几户人家。
  今年,哲觉镇在论河边上规划了两条街道、修建了河堤、架起了大桥、建起了休闲广场、配备了卫生室,明年年初还将规划一个乡村集市。要不了多久,论河村将变成一个功能完善、热闹非凡的“微型集镇”。
  看到即将形成的小集镇,当地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对象都自愿搬迁至此生活,也有越来越多条件稍好的群众自发搬迁到这里,准备在这里生活定居、做生意发展。
  现在,论河小集镇上,2016年的易地扶贫搬迁房即将建成,另外几十户自发搬迁至此的群众也正在修建新房,呈现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一些搬迁户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在家门前的工地上务工,每天都有上百元收入。
  “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这是搬迁户收获“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哲觉整体谋划,统筹考虑了搬迁安置与后续发展、稳定脱贫的关系,在规划制定、项目实施、搬迁安置、后续发展等各阶段,考虑了群众产业发展、创业就业等工作,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生产就业相结合。
  如今,论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经形成小集镇,搬迁群众看病、就学、休闲、购置生活物资都非常便利。大家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养殖、就近务工。对于早日脱贫致富,村民们充满着信心。
  搬迁搬来小集镇,搬迁搬出幸福来。今年年底,又将有82户369人贫困群众搬迁下山在此开启新生活。对于论河村搬迁群众来说,幸福,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