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02

关注听障孩子 让爱流入无声世界

作者:祖文韬 时间:2016-12-02 阅读:138


   在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威宁特殊教育学校,亲身感受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
  这里的听障孩子们虽然不会说话,却有乐有笑;不能唱歌,却会翩翩起舞;不能朗诵,却可以用他们的双手做出精致的手工艺品,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剪出细腻的剪纸画……
  他们正叩响无声世界的音符。
  他们的双眼里流露出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坚强。
  如果光看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你一定猜不出他们是听障孩子,唯一让人觉得不同的是,他们是用双手在“说话”。
 
用画笔描绘色彩
 
  走进绘画兴趣组教室,十几位孩子正在聚精会神的画画,墙角的柜子里摆放着几十幅色彩丰富、构思精巧的美术作品,如果不是来之前就知道绘画兴趣组的性质,记者很难想象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全部出自听障孩子之手。
  小何(化名)出生在黑土河镇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从小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她的优秀是每位老师都公认的,她不仅有很强的绘画天赋,还写得一手好字,各个学科的知识也比其他的孩子掌握得要快。2009年威宁特校开始招生后她便在这里学习。她的绘画用笔真切、情感投入,看了她的作品,谁都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听障孩子画的。
  “上帝对你关上一扇门,往往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这句名言在小何身上得到了验证。由于听不到外界的嘈杂声,她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打扰,放学后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小何就照着课本临摹各种图案,并且画的非常像。久而久之,小何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了超强的天赋,后来,她画什么像什么。
  虽然小何失去了有声世界的欢乐,但因为有梦想,她每天都生活在对未来的憧憬之中。白净的脸庞,安静的性格,这个女孩看起来和正常孩子别无两样。
  当记者问到她的梦想时,她有些腼腆,在纸上写道:我想(继续)学绘画,将来找一个份绘画工作,让自己无声的世界充满色彩!
 
用手“编织”七彩梦
 
  在老师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手工制作兴趣组,这里是由一间教室改造而成的手工艺品制作室,虽然有二十几位学生在里面,却十分安静。见到陌生人来到,听障孩子们都热情地点头微笑,接着便低头继续手上的“工作”。
  一排排柜里摆放着许多做工精致的十字绣、串珠玩具、花瓶、手提包、拖鞋、围巾……这些精致的纯手工作品全部出自听障孩子们的双手,让人惊讶不已。
  在柜子里,记者看到两只精致的用水晶串制而成的小熊,负责手工制作兴趣组的苏云老师说这两只小熊是小严(化名)制作的。在老师的帮助下,记者与小严交流起来。她熟练地用手语表示,她喜欢串珠、织围巾、绣鞋垫这些手工制作,更喜欢打缝纫机,她希望自己以后用所学到制作手工艺品的技能,教导听障学生如何制作手工艺品。
  “小严非常聪明,在手工制作上很有天赋,很多手工制作我只要教会她,她就会很快教给其他同学。”苏云说。
 
在无声的世界起舞
 
  音乐和舞蹈,是用节奏、韵律配合声音、姿态给人以美感的艺术。而在无声的世界起舞,给人以另外一种特别的感受,让人热泪盈眶。
  威宁特校舞蹈兴趣组老师李露露说,最初他们只是单纯地想培养孩子们舞蹈和表演的兴趣,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但这条路说起来简单,但走起来并不容易。歌舞不分家,要想让几十个失去听力和语言能力的孩子,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需要比训练一支普通的舞蹈队花费成倍的努力。
  李露露说,孩子们听不见,所有的舞蹈动作都需要依靠老师来指挥,对于正常人,你只需要让他们在每一个节奏做好一个动作,大家自然就容易整齐划一。而对于聋哑孩子,他首先得学会舞蹈动作,然后还要明白老师的指挥,在看到信号的同时,做出自己的动作。单个孩子还好,而对于群体舞蹈,不同孩子的反应、理解能力不同,要做到动作整齐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训练没有任何捷径,孩子们只有依靠更多的练习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美术兴趣组老师王应和指导听障学生罗某某素描学习





老师吕伟对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的结论进行现场评分




听障残疾人学生李某某和蔡某展示分组讨论学习的成果。




听障残疾人张某自信的一字马展示




听障残疾人张某进行街舞动作展示




老师展示听障残疾人学生手工串制的小熊




听障学生相互帮助进行下腰练习




听障残疾人蔡某沉浸在素描的世界里



在分组学习时,听障残疾人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美发兴趣组的听障残疾人马某某帮助同学理发,一旁的何某在认真观察学习。




手工制作组的听障学生们沉浸在自己的手工世界里




舞蹈动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