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花开幸福来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2-02 阅读:202
药材花开幸福来
——威宁打造中药材板块经济助农增收
记者 陈武帅

农民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劳作
黔地无闲草,威宁有药香。
素有“天然药库”美誉的威宁,中药材种植不仅历史悠久,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也堪称全省之首。据统计,威宁有700余种植物药材,尤其是党参、天麻、半夏等优质药材在上世纪就被批准属免检产品出口。
高原药香飘万里,盛开在威宁这片土地上的中药材之花,成了农民的致富之花,中药材种植让威宁闯出了一条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药材飘香富农家
管仕七是海拉镇中药材党参种植的大户,2016年管仕七成立的管氏特色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已经发展到1530户,建立种植基地2000亩,带动社员和周边百姓种植1.5万亩,引进黄芪、柴胡、附子等品种,并与云南会泽、四川昭觉等地合作社合作,共同解决销路问题。带动社员和周边百姓种植党参7000余亩,年用工量达到2.5万人次,年总产值达5420万元。
在管仕七的带领下,海拉镇海昌村、元丰村等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党参,亩产值最高达一万余元。像党参种植大户邹八斤、邹明友、张毛简等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如今,海拉镇的“威宁党参”卖到了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曾经有“威宁小西藏”之称的海拉镇旧貌换新颜,以“高山中草药、河谷经果林、开发旅游业”为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据悉,海拉镇境内有18万余亩以上的石漠化地带适宜栽种金银花,在省发改委的帮助下投资160余万元,成功地在海元村栽种了2600余亩,并与公司达成了包种包收的协议,计划在三年之内投资3000万元,在海元村栽种了4200亩,在海明、江边、平原等村种植6000亩以上。
金银花耐寒耐旱,是石漠化治理的最好物种,产花药饮两用,每株金银花最高产值能达200元左右。它不占耕地、管理简单、易栽种,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海拉镇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 运作模式,引导农户常年种植党参8000余亩。
让石头开花,一棵中药材,撬开农民致富门。
“筑巢引凤”产业兴
近年来,威宁采取内培外引的方法,形成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坚持“筑巢引凤”吸引企业、公司来威宁投资创办中药产业,引导广大种植户组建专业种植合作社100余家。
哲觉镇返乡创业农民工倪兴跃,几年前他与村里的伙伴投资120余万元创建了种植中药材的专业合作社,种植中药材1000余亩,如今带动周边村寨250户10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据介绍,目前哲觉镇中药材种植已达5600多户,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6个,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仅中药材种植产值就达1亿元。
哲觉镇还采取‘党委举旗、支部引路、党员带头’的方式,推进中药材种植培训工作力度,邀请党参栽培专家培训党参的栽培技术,利用周末党校组织“田秀才”、“土专家”在各村举行培训,负责全镇各类药材的播种、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各个环节的指导。
此外,在中药材种植产业化过程中,威宁以“项目推进”、“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种植大户”、“基地辐射带动”等多举措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同时聘请省内外资深专家,壮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种植大户+农户”、“党支部+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解决小而散、零星种植和农民找不到销路、单打独斗等问题。
“公司与我们种植户签订了最低收购保护价格,从而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让我们放心种植中药材,一年轻松挣几万元不是问题。”哲觉镇营红村中药材百合种植大户朱勋能如是说。
延伸药材产业链
近年来,威宁大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增加中药材产业附加值,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2015年9月,由中国中医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的全国中药材原料基地建设企业峰会在威宁召开,标志着威宁中药材种植走上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目前,威宁已发展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专业合作社38家,受益药农达10万人以上,并引进贵州片仔癀大明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丽江天露生物有限公司、安徽亳州新科药业种苗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威宁,正在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材加工厂。
2015年,威宁在哲觉、西凉山、麻窝山、海拉、梅花山、雪山龙街、乌江源等七大集中连片的中药材专业化种植区,共完成中药材种植21.3万亩,中药材种植实现产值21亿多元。
2015年,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中药材种植,在迤那、石门、云贵、小海、黑石、哲觉、海拉、麻乍、二塘等乡镇建有标准化中药材基地3万余亩,利用产业培训项目资金培训劳动力,提高中药材种植科技含量。威宁还利用雨露计划培训资金,设立中药材专业招收定向中职学生,完成中药材种植技术人才储备,增强后劲和内动力。
蓬勃发展的中药材产业,成为推动威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集宝盆”,开启群众致富大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