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02

支书“掌舵” 村民“航行”

作者:李云侠 何欢 马召凤 时间:2016-12-02 阅读:22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 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4)


支书“掌舵” 村民“航行”
——坪营村的“发家”之路
本报特派记者 李云侠 何欢 马召凤





村民在中药材基地里挖雪莲果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哲觉镇坪营村2008年换届投票的时候,村民们并不知道手里的一票,为他们选出了一位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好“舵手”。
  从积重难返的贫困村,到2009年全村电网改造完成,2010年96%的村民饮用水解决,2012年修通通村路、成功度过党参价格跌至谷底困难期,2014年出列贫困村,2016年农特产品与市场接轨、产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坪营村村支书何道国带领村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一步步走出了深山小村战贫困、奔小康的“发家” 之路。
  坪营村地处哲觉镇政府东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辖7个村民组,382户1800余人,全村境内水源少,水资源十分匮乏。
  “没通水前,我们到3公里外的山下河里挑水,时常早上出门,回来已经是午饭时间了,特别不方便。”何道国说。
  2009年,在何道国的积极争取下,水利部门批准了坪营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召开现场启动会时,坪营村200多户人到场参加,热情满怀。
  启动会后,全村老少兴奋地抄起家伙什开始搞饮水工程建设。
  挖渠、埋管,连绵的群山上,坪营村的村民们背、拉、扛、抬,全靠人力将修建10m3供水池的沙石料运送到山顶。终于,2010年7月工程竣工。 
  当村民在自家门前拧开水龙头的那一刻,村民们难掩心中的喜悦,“开心啊!终于省了好多事”。
  2012年,“一事一议”工程在哲觉镇遍地开花,却落下了坪营村。何道国急眼了,四处打听,和政府协商,终于,将一个项目“拐”到了坪营。在全村干群的协力下,一条3公里的通村路迅速地蜿蜒到坪营村,至此,小汽车也能开进村。
  同年,政府大力引导村民种植党参,不料却遇到党参市场的滑铁卢。大量党参挖起来后却无人问津,村民叫苦不迭。坪营村也不例外,眼看全村近500亩党参及村民一年的辛劳都要付诸东流,何道国看在眼里急在心底:“老百姓一个个苦着一张脸,张口就是叹气,我心里也跟着着急。”
  “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秉着这样的信念,何道国开始将眼光投放到外面广阔的市场中去。他上昆明、下广州,千里搜寻解困之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昆明一家公司表示愿意收购晒干的党参。
  何道国回村后,在种前没签过收购合同的前提下,以一己之力收购了村民种植的500亩党参,切片晒干,销售出去。村民们终于不负一年的辛劳,成功解困突围。“就凭这点,我们都得跟着何支书干,他真的把我们放在了心上。”村民们这样说。
  今年,何道国在外考察市场期间,无意间接触了雪莲果种植,于是大胆引入,试种了100亩。如今,半年生长期后,高高的雪莲果茎干已经枯萎,撬开根部,光滑圆润、清甜可口的雪莲果圆乎乎地暴露在人们的视线里。
  何道国说:“别小看它,这些可都是已经和公司联系好,准备要出口东南亚的水果哩。”
  据介绍,雪莲果果实生长在土里,是唯一的“地下水果”,早果每吨售价近5000元,销售旺季也能稳定在1600元每吨左右,亩产上万斤,是高产又高值的经济作物。
  何道国说:“试种很成功,我们这里的气温和土质都很符合雪莲果的生长需求,产量高、口感好,种植和管理相对其他作物比较简单。我准备明年带着村民一起种植。”
  村民介绍,近几年来,何道国已经带领他们先后成功种植了防风、百合等中药材,许多家庭由此脱贫走向致富路。
  今年,全村共种植中药材约1000亩,16户贫困户成功脱贫,收入翻番,村民都笑开了花。
  “何支书待村民犹如自家人,有什么好的政策、好产业,首先就是和村民分享,村民有困难,他也义不容辞地帮忙,得到很多村民的支持。干群关系和邻里关系特别融洽。”哲觉镇党委如此评价。
  何道国说:“连续两三年了,农忙时节,常常有村民看我家忙不过来,悄悄地约起来帮我干农活。”有时候,何道国去地里才发现,他家的土地不知道已被谁翻好了。他的家人在地里干活的时候,闲着的村民也会来帮忙。
  村支书将村民放心上,一心为民谋福利;村民也是投桃报李,真心跟着村支书。如今,支书“掌舵”,村民“航行”,一个快速发展的坪营村正在快步走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