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05

让“绿色银行”变成“生态红利”

作者:何欢 李云侠 马召凤 时间:2016-12-05 阅读:28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 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5)
让“绿色银行”变成“生态红利”
——爱林护林打造“林海哲觉”金字招牌
■本报特派记者 何欢 李云侠 马召凤


  冬季,本该是绿叶殆尽、满山苍凉的季节,但走在被誉为“林海哲觉”的哲觉镇,到处草木馥郁、青绿满眼,清新的空气,让人时常忍不住来个深呼吸。
  哲觉镇是全县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乡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6.4%。近年来,当地把生态环境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贵州特征、威宁特色和哲觉特点的生态文明示范路子,真正把‘绿色银行’变成‘生态红利’,勾勒了一幅山青、水绿、家富、业兴的美好蓝图。
 
护好“绿色银行”
 
  哲觉镇全镇森林管护面积达23万亩,其中有林地22.7万亩,灌木林地2507亩,未成林地125亩,森林资源是当地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如何保护好这片大自然给予哲觉最好的馈赠,成了哲觉镇的重点工作之一。
  哲觉镇党委书记张睿向记者介绍,历届哲觉党政领导班子都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早在1992年,哲觉就制定出台了《哲觉镇森林保护管理措施》,后又相继制定《哲觉镇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哲觉镇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哲觉镇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确立了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各村制定了相应的村规民约,对检举、揭发、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人员予以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不断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守护好20多万亩“金山银山”,哲觉镇聘请了50名护林员,具体负责处理辖区森林里出现的毁林开荒、滥砍滥发、私挖乱采、随意放牧、滥捕乱猎和野外用火等现象。47岁的孔德军就是护林员之一,他和另外5名护林员一起,守护2万多亩的森林。
  “在哲觉,几乎人人都是护林员。”孔德军说,哲觉镇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由来已久,村民们爱林护林已成习惯,但护林员们仍然不敢对森林的巡护工作有所松懈,还是坚持经常巡山护林。在孔德军记忆中,哲觉镇从未出现过大的森林火情。
 
享受“生态红利”
 
  开荒砍伐、烧火取暖、建筑用料,这是人类毁坏森林的主要原因。面对这些威胁,哲觉镇抓住产业发展关键,找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结合点。当地群众在爱林护林的同时,也在享受“绿色银行”带来的天然馈赠“生态红利”。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利用良好的气候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核桃、苹果、花椒、石榴等经果林,并发展林下经济,在自家山头和地块种植天麻、葛根等中药材,发展梅花鹿、野鸡等特色林下养殖。
  下一步,哲觉将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实施万亩生态经果林项目,在全镇村规划发展10000亩核桃、2000亩板栗、2000亩茶叶、2000亩石榴,形成多元化绿色产业布局,计划在2018年使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0%以上。
  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徐腾介绍,当地群众长期种植中药材,还探索出利用松针作为“绿色地膜”发展中药材的先进经验。松针对耕地起到保温、保湿、杀虫和改良土壤的功效,使用松针覆盖中药材,不但可省去塑料薄膜带来的‘白色污染’,还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才是真正的绿色产品。
  “每斤松针可以卖到8毛至1元钱”, 徐腾说,当地群众从山头上搂起来的松针,也可以作为商品卖钱,茂密的松林为村民带来了一笔“额外收入”。
  由于生态条件好,不但当地人畜安全饮水有保障,富余的山泉还能加工为矿泉水出售。哲觉镇生产的“箐竹天然山泉水”在县城、周边乡镇供不应求。野生菌和蜂蜜也是森林给予当地群众最好的馈赠,有的人家仅靠卖蜂蜜和野生菌,每年的收入就不下万元。
  生态立镇、生态兴镇、生态富镇。
  目前,哲觉镇共拥有16个市级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村,一个村正在申报国家级生态村,“林海哲觉”无疑已成为哲觉镇最响亮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