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渡河畔果满园
作者:李玉荣 周凤 时间:2016-12-06 阅读:201
可渡河畔果满园
——龙场镇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周 凤
近年来,可渡河畔的龙场镇紧紧围绕“生态立镇,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实施“11153”工程和“六大板块经济”,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产业发展的新篇章。边沿村猕猴桃种植基地、开嘎村核桃种植基地、树舍村水果种植基地等先后托举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小康生活的基石。
树舍油桃坠弯枝
油桃成熟的六月,走进龙场镇树舍村经果林示范基地,满树满枝红艳艳的油桃坠弯了枝条,令人垂涎三尺。轻轻伸手摘一个放在嘴里, 一股特有的香甜浸入心脾。
谁曾想到,2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不毛之地。村民们饱受贫穷之苦,许多人家穷得连个凳子都没有。
为了治理荒山,保持水土,向贫困宣战,1996年起,威宁相关部门开始在这里种植了经果林。1998年,从郑州引进种植的30亩油桃试种成功。之后,基地进一步扩大了规模,2005年发展到500亩。目前,通过连续多年的建设,经果林基地已达2000多亩,并带动树舍村以及周边400来户人家种上了油桃、苹果、梨等发家致富树。目前,平均每户人家种植果树已达2至3亩,种得最多的人家已达40多亩。
如今,当年穷得叮当响的群众,借助经果林发展有效增加了经济收入。一年水果收入多的人家有10多万元,不少人家早已盖上小洋楼,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人羡慕不已。
现在,在基地的带动下,不但树舍村发展油桃种植,而且周边的格朵、田园、龙丰等村已启动油桃种植。油桃已经成为广大村民小康路上的致富果。
边沿猕猴桃长势旺
盛夏时节,走进龙场镇边沿村,成片的棕色坡地里,满眼都是绿油油的猕猴桃,铁丝网上的猕猴桃枝条上,缀满了一个个嫩绿的猕猴桃。
龙场镇边沿村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波涛汹涌的可渡河穿村而过。如何寻找一条致富黄金道,一直是广大村民做梦都在想的事情。
这个梦想的实现,源于2014年。当年12月,一心想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村支书徐国祥,带领一班人马从六盘水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考察学习后,毫不犹豫地带领村民种植了猕猴桃。
为了让猕猴桃种植成功,早日成为致富果,种植过程中,徐国祥不但亲力亲为,还给村民们进行技术指导。
为了抱团发展,进一步壮大规模,徐国祥带领发展意愿强烈的村民成立了红心猕猴桃专业种植合作社。现在,合作社社员已经发展到24人,种植猕猴桃200亩,初步形成规模,并带动周边100余农户发家致富。
如今,通过精心管护,200余亩猕猴桃已长得枝繁叶茂还挂了果,让全村老百姓看到了发展经济产业的新希望,更加坚定了走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种植方式的信心与决心。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少村民还在猕猴桃下种植了西红柿、辣椒、大蒜等蔬菜,彻底改变了过去只种包谷洋芋的单一局面,让经济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
“过去我们总觉得家乡只适合种包谷洋芋,如今终于明白了经济产业发展是怎么回事,今年我在猕猴桃下种植的两亩西红柿,经济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是原来种植包谷洋芋的好几倍呢。”采访中,村民管彦盘高兴地说。
据徐国祥介绍,猕猴桃基地再过三年就形成了长久效益。到时周边群众不但可以就近进入果园打工,不必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可减少外出务工人口,同时可以让留守儿童父母返回务工,为和谐农村、改变农村面貌作出新探索。
“随着猕猴桃树的不断成长、挂果、售卖,我们致富的路子又多了一条。”村民们心里乐滋滋的。
开嘎核桃香满天
六月的龙场镇开嘎村,绿油油的庄稼地里处处都是核桃树,这些核桃大多已挂果,即将为村民带来了不少经济收入。
开嘎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平均海拔1900米,阳光充足,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发展核桃产业植。这些年来,不少人家靠种植核桃,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种植大户陈建告诉记者,村里的核桃皮薄肉丰,与其他地方的核桃有所不同,用食指和拇指轻轻一捏壳就破了,除去壳,饱满香甜的核桃米深受食者欢迎,每年到了核桃上市的季节,不少外地客商都会到村子里来进行抢购。
提起核桃种植,陈建说,这里的村民多年前就有种植核桃的习惯,村里不少人家早已尝到核桃产业的甜头,他们在自家附近的田边地角种上核桃树苗,不知不觉几年的时光过去,种植的核桃树苗却长大挂了果,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将采摘下来的核桃背到集市上去卖,核桃卖完后钱包鼓鼓的。
开嘎村核桃大面积种植始于1998年,当年就种植了850余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嘎村平均每户人家种植的核桃面积不低于2亩,多的人家则达10多亩。现在,尽管种植的核桃树尚未全部挂果,但核桃收入上万元的人家已不在少数。
张忠学家种了200多棵核桃树,目前挂果已有三四十棵,每年有2万元收入;孔德文种了500多棵核桃树,目前都在稀稀疏疏地陆续挂果,每年的核桃收入却依然不下五六千元……
由于开嘎村发展核桃产业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成熟优势,许多人家由此踏上了快步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