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07

老槐树下的风雨阳光

作者:高胜利 沈光勇 卯龙艳 时间:2016-12-07 阅读:203


 老槐树下的风雨阳光
——黑石头中学雨润芬芳育桃李侧记
本报记者 高胜利 沈光勇 卯龙艳


  黑石头镇有一棵老槐树,历经风霜,如今仍英姿飒爽,百折不挠,傲然挺立在黑石中学的操场中央。据说,这棵老槐树是在黑石中学修建时种下的,至今已有58个年头。
  “老槐树像我们学校的忠诚卫士,一直守护着、陪伴着学校成长。它从一株幼苗茁壮成长到一棵参天大树,它的年轮记载着学校的发展史。而我们学校,也在它的庇护下,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黑石头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李昱说。
  1958年,时值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于是,“红专学校”、公里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及职业技术中学等学校迅速建立,黑石中学就是当时全县建立的10所公立普通中学中的一所。
  据黑石中学党支部书记邓向卫讲述,学校创立之初,全校仅有马蹄形的土木结构房子一栋,校舍面积为507平方米,教职工仅4人,教室、寝室、办公室挤在一起,招收初中1个班40人。
  期间,师生边上课边建校,有月光的晚上,晚自习后,师生一起砍松毛、扛树、筑墙、盖房,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全校师生苦苦支撑着。
  接着,遇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许多新建学校不得不停办,黑石中学也不例外。
  直至1961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威宁全县中小学随之压缩,而黑石中学得以保留下来。同年,学校被确定为县直中学。
  60年代中期,学校才开始形成规模,增加了校舍、设备、班级、学生和师资,调来了大量的大专文凭的老师,学校秩序正常,学风良好。学校除了按规定的教学计划开足课程外,还尤其重视劳动思想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每周开设半天劳动课,除了建校劳动、养猪外,各班都在划定的校地上搞种植,收获的粮食和蔬菜等,用来添补或改善师生伙食。
  1966年,受“文革”影响,学校被迫停课“闹革命”,进行大串连。1967至1968年,学校停止招生,次年恢复招生。1971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一年级新生,成为完全中学。1974年,学校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开门办学”,师生到农村帮农民收庄稼,老师趁劳动间隙在田间地头给学生上课。
  直至“文革”结束后,随着教育发展对教室的需求的迅速增加,黑石中学大部分骨干教师相继被调走。1978年,学校从黑石头镇所辖小学选调了部分教师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之后,随着学校完善了相关工作职责、管理条例及学生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校容校貌、校纪校风有了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0年9月,学校被评为贵州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收获了一批教学仪器作为奖励。
  如今,黑石中学绿树成荫,校园内鸟语花香,清幽宜人。学校已发展到现在的有教学班级36个,在校学生近3000余人,教职工162人。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已步入课堂,多媒体电教室,微机室,教学管理监控室,实验室设备齐全,可供学生亲自实践操作,校舍建设一年一个样,旧房危房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红砖绿瓦、规划合理、设施先进的新校舍。
  在黑石中学校门外,老远就能听见校园里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
  而校园内的那棵老槐树,依旧挺立在校园操场的中央,见证着黑石中学的发展变化。
  在80年代至90年代十年间,由于学校领导更迭频繁,教师流动大,师资缺乏,部分学科没有专任教师,学校一度陷入困境中,然而,这并没有拖住学校的发展步伐。黑石中学像操场中央的那棵老槐树,熬过风霜,在困境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近些年,由于体育卫生工作成绩显著,黑石中学在全县竞赛中名列前茅,而中考成绩也位居全县前列。
  走到学校的一间办公室里,只见学校的荣誉挂满了一面墙壁,而在几张课桌上,也堆满了省、市、县各级的表彰奖牌。
  李昱说:“近年来,黑石中学坚持教育‘三个面向’,努力培育‘四有’新人,以争创全市示范校为目标,开创‘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清理并重、激励发展’的管理新途径,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大力提高办学效益。”
  “科教为先导,改革为动力,质量为主线,育人为根本”是黑石中学的办学思想。邓向卫介绍说:“学校牢牢把握‘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效率是灵魂,质量是生命’的总体要求;强化常规,减负增效;梳理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增强敬业奉献的精神。全面贯彻学、实、合、廉的领导管理原则,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本着‘抓日常、重养成、讲实效’的原则,加强学生养成教育、诚信教育。”
  如今,黑石中学已硕果累累,生源实现了低进高出。今年的高考中,全校参考的考生中共有64名学生考上二本,这对一个乡镇完中来说是非常不易的。而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中考进校成绩仅为200多分。
  至今,从黑石中学到更高学府深造或从业经商,功成名就的人不胜枚举。就这样,老槐树每一年迎来一波波莘莘学子,也送走了一波波学业有成的人才。年复一年,至今58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