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08

陈万城:一个农民和他的200个大棚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2-08 阅读:206


   一个农民,三十年耕耘在希望的田野,因为执着让土地开出梦想之花;一个农民,不甘于传统的刀耕火种,科技种植让200个大棚蔬菜远销省外。
  农民陈万城的种植故事,就是一部摸爬滚打的励志故事。

16岁,他是街头挑担担的“卖菜郎”
 
  从16岁起,陈万城就以种菜为生。
  46岁的陈万城,是草海镇民族村人,自小在草海边长大的他对蔬菜种植有种天生的情愫。小时候,家里的土地种出来的蔬菜,吃不完的就挑到市场上去卖,赚点盐巴辣子钱,久而久之陈万城就学会了一些做生意的“门道”。
  在蔬菜市场摸爬滚打多年,陈万城对蔬菜种植的秉性、市场前景的规划等等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
  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是肯定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所以陈万城把眼光放宽了,周围的乡镇,只要是土壤、气候适应种蔬菜的,陈万城大多去尝试过。
  陈万城先后在雪山镇、昆明等地搞蔬菜种植,渐渐积累了种植经验,也让腰包悄悄鼓了起来。
 
30年,他成了200个大棚蔬菜“大管家”
 
  近年来,威宁实施“千凤还巢”工程,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者提供优质创业环境,在昆明种植蔬菜的陈万城感觉到返乡种植的春天来了。
  2015年,陈万城和好友赵军把目光投向家乡草海镇,准备在这个“蔬菜之乡”大干一场。
  于是,一个叫凌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
  在草海镇政府的帮扶下,陈万城投资100余万元再加上贷款筹钱,200多个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陈万城还从山东请来种养殖方面的专家,对合作社的种植工人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在真正“开工”时能得心应手,种出优良的蔬菜。
  2016年2月,陈万城在草海镇以每亩700至800元的价格流转来500多亩土地,建起了200多个大棚。并且,只要流转土地给陈万城建合作社的村民,要是愿意来合作社打工,就享有优先权。
  据陈万城介绍,从开始种菜以来,每天都有村民在合作社打工,最多时每天有上百人,开给村民的价格也很公道。
  在里面种上了黄瓜、辣椒、莲花白、大蒜等数十种蔬菜,几十年种菜生涯的经验再加上专家的指导,合作社里的菜长势很好。第一季的蔬菜由于比别的地方早收成,陈万城的合作社迎来了开门红。
 
期盼,种植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初冬时节,走进陈万城大棚种植基地,一排排大棚错落有致,在冬日的阳光里熠熠生辉,大棚里种植的豌豆、大蒜、辣椒长势喜人,娇艳欲滴。
  为了打开销路,陈万城意识到品种多,销路广才是拓宽市场有效途径的陈万城,增加了种植品种。如今,除了威宁县城里几个蔬菜批发点,陈万城的蔬菜还经常光顾广东、深圳、温州等地。
  “种植也是良心事业,有些不良商贩为了赶季节、争市场,会在还没成熟的西瓜里注射些药水,可是我们不能做这样昧良心的事,只有诚信才是生存之道。”陈万城说。
  今年初,各地的黄瓜产量好,市场上供大于求,陈万城今年种的黄瓜也亏了不少,在大棚间烂了一地的黄瓜随处可见。但陈万城没有泄气,而是赶快腾地、翻地、重新再种其他蔬菜减少损失。
  “我做这一行几十年了,什么样的情况我都遇见过,想补救的办法才是硬道理。”陈万城说。
  如今,每天到大棚蔬菜基地看看蔬菜长势,带领合作社人员给蔬菜浇水、施肥、锄草是陈万城雷打不动的大事。不仅种植,陈万城还时刻关注蔬菜行情,什么蔬菜好卖,什么蔬菜种植划算,陈万城了如指掌。
  为了让自己的蔬菜卖个好价钱,陈万城这个农民甚至还学会了电脑,准备把蔬菜与贵农网合作,让大棚蔬菜走出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