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好果子 过上好日子
作者:马召凤 沈光勇 卯龙艳 张怡 时间:2016-12-09 阅读:30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 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2)
种下好果子 过上好日子
——黑石头镇开厂村调整产业结构种出致富“金果”
本报特派记者 马召凤 沈光勇 卯龙艳 实习记者 张怡


在黑石头镇开厂村,修缮完好的通村公路两侧,售卖苹果的果农用篮子、袋子和车子将丰收的苹果摆在道路两边出售,开车从路中间经过,就像进入一个“苹果一条街”。果农们把苹果摆在路边,一个小方凳子就是一个市场,手中的十字绣越秀越有型,口中的幸福歌越唱越动听。
在开厂村村公所旁边,55岁的唐定升刚把采摘的新鲜苹果摆放在路边,招呼乡亲们帮忙看着,自己又急急忙忙开着车回家继续采摘苹果。恰逢冬日难得的暖阳,自家果园内还有不少前来自主采摘的游客,一天卖出几百斤,且每斤苹果的价格都在5元以上。唐定升忙都忙不过来。
今年唐定升家苹果共卖了8万元。“全部卖出去之后,应该能卖个十来万。”路旁的乡亲说,靠着家中的苹果,唐定升在几年间盖上了新房子,买了新车子。
谈起这中间的种种变化,唐定升眼中几乎要流出眼泪来。以前,唐定升家种植的是包谷洋芋,由于地里位置比较偏僻,每年拉包谷洋芋出山售卖总把唐老汉折磨得叫苦不迭。直到种下去的苹果开始丰收且买到了好价钱,唐老汉才感叹,原来钱还可以这样挣。
唐定升的儿子唐兴军原本在外地打工,在父亲的召唤下,也回家帮忙照顾果园。眼见着苹果在市场上一点点走俏,唐定升看出了其中商机,不断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到今年,他家的9棵苹果树已经变成了漫山遍野的70亩大果园。
如今,唐老汉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苹果,适逢苹果丰收,老人还宰了一头羊邀请村支书和亲戚好友们前来一同庆祝。
唐老汉的水果致富经历在开厂村并不是个例,这几年,随着开厂村苹果在市场上的走俏,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加入到了苹果种植的大军当中。
作为黑石头镇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村,开厂村的苹果种植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1988年,威宁开展四园三场大建设,开厂村作为被选中的其中一个“场”,当年分配到的苹果种植份额就是1000亩。
然而,真正让老百姓跳出了传统的包谷洋芋种植模式,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儿。2010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春风刮过了开厂村,眼瞅着全县很多地方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步子致了富,当地农民也开始一点点尝试着转变思路,种起了果树。
“一开始,大家都不太愿意种,要是卖不出去全部烂在树上那就连饭都没得吃了。” 为了带动当地百姓发展经果产业,村支书曾小贤费了不少劲儿,他率先自己种了30亩,村民们方才尝试着种。
2012年全村的苹果开始获得大丰收,场面之火爆让现在的很多人都难忘。工作人员安坤这样描述:“每年开厂苹果丰收,那卖苹果的热闹场景不得了,要嗓门大的人去买苹果,不然抢不到。”
苹果在市场上走俏不过几年的时间,在开厂村809户村民中,有近一半的人家都加入到了种植苹果的行列,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家中必定扑来一阵苹果的清香,苹果也从曾经的不受待见变成如今的家家追捧。
“树上的钱可要比土里的钱来得容易多了。”村民陈桂香用一句话概括了对苹果种植的认可。陈桂香是开厂村的村民,2011年以前,他家也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在村支书和一部分村民的带领下,陈桂香家前几年才开始种苹果。今年,陈桂香家的17亩苹果卖得了13万元。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地理位置偏僻产业结构单一的开厂村在几年之间从一个无人问津的村落变成了如今黑石头镇的“明星村”,只见满山的苹果挂在枝头上,果农笑容挂在脸上。
如今,苹果成了开厂村的一张名片,从小山村里走出了威宁,远销泰国、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图为唐定升在果园里采摘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