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营村人的“绿色家园梦”
作者: 时间:2016-12-12 阅读:186
(上接一版)
2014年,全村植树造林300多亩;2015年,植树造林1700多亩;2016年,植树造林2791亩,成活率达到了80%。三年来,在县委政府“三年绿化威宁”行动的具体实践中,随着造林护林的力度不断加大,随着老百姓植树护林的意识不断加强,如今的田营村,到处可见郁郁葱葱的小树林。
“护不好一片青山绿水,谈何奔小康”
“构建和谐生态,创造美丽家园,田营村义务护林队封山育林、爬山涉水不辞辛劳……”这是田营村义务护林队员的手机来电提示音。
2014年洪灾后,经过多次村民会议决定,田营村成立了一支由18名村民代表,3名专业护林员,2名村干部组成的义务护林队。从此,这23人成为了田营村森林草场的“守护者”。
为了摸清田营村森林草场的分布和现状,义务护林队多次召开碰头会,按照队员的居住地域进行了明确分工。分到任务后的队员们起早贪黑,风餐露宿,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田营村的每一座山头,每一条沟壑。
65岁的雷忠才是田营村退休的老支书,也是义务护林队的骨干成员,对田营村的情况最为熟悉。用他自己的话说,田营村哪里有颗树,哪里有道坎他都记在心里,在前期勘察植被分布情况时,雷忠才变成了大家的“领头雁”,带着队员们走遍了田营村的每个角落。
“勘察全村森林分布情况时,我们很多队员鞋子磨破了,脚底磨起了水泡,但没有谁说过一句怨言。那段日子苦啊,但我总告诉他们,为了咱们的绿色家园,为了咱们的子孙后代,这点苦,算得了什么。”雷忠才这样说。
掌握了全村森林分布的基本情况后,植树造林的就成为了义务护林队工作的重点。为此,以雷朵芳为首的村两委积极和林业站对接,利用冬春造林、雨季造林契机,带领全村群众义务造林,目前已造林8万多株,以耐干旱贫瘠的华山松为主。
“种了不管,等于白种”,这是田营村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
1989年,县林业局曾在田营村进行过华山松飞播,提高了该村的森林覆盖率,田营村还因此获得过“封山育林先进村”的称号。但几年后,随着人为放牧、砍柴等活动的加剧,曾经绿油油的山头慢慢变成了光秃秃的石头山。
“田营村主要的造林护林工作都由我们义务护林队承担,近年来,老百姓的爱林护林意识也渐渐在提高,慢慢加入了义务护林的队伍中来了。”60岁的义务护林员浦绍平告诉记者。
走在田营村,随处可见村民墙上用油漆整整齐齐写着“爱林护林,人人有责”“与时俱进兴林业,依法治林抓防火”“种一棵树,造一片林”等宣传标语。
“护不好一片青山绿水,谈何奔小康”的观念在田营村已经深入人心。
“看着满山的林子眼睛也明亮了许多”
“吁~,吁~,吁~……”,放牛翁中气十足的唤牛声在山间回荡着,夹杂着山泉水的叮咚声,一曲曲美妙的乐章正在田营村的山间奏响。
放牛的是今年53岁的村民陈万勇。陈万勇家养了3头牛和10只羊,平常都是圈养,连日来,天气好转,地里的庄稼也都收割完了,陈万勇吃完午饭便赶着牛羊到自家的地里放。
“我们现在放牛羊都是在自家收完庄稼的地里,没有谁还会把牛羊放到山上去。牛羊一上山,肯定把今年刚种下的松树苗给啃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我们村现在搞封山育林,得实惠的是全村人,不说别的,单说这风沙不进眼了就值了,看着满山的林子,眼睛也明亮了许多。”陈万勇笑着告诉记者。
不但山变绿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福”,老百姓的吃水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大石板沟水源点是田营村主要的饮用水源点之一,多年来,因为生态破坏,大石板沟水源点的断流早已成为常态。随着2014年造林护林工作的开展,如今,村民们发现大石板沟不仅水不断流了,而且出水量越来越多,水质越来越清了。原来仅够十来家人吃的水,现在却是田营村红星组、田坎组、下坝组和田营小学的主要水源点,惠及村民200多户。
三年多来,灰头土脸的田营村,现在到处一片山清水秀。走在耗子岩下,再也没有人会害怕有石头从山顶落下来砸伤自己,也不用在沿山路上拼了命一路小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