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脱贫记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2-14 阅读:168
时令已是深冬,可贫困户周大爷的心里暖暖的,这些天他家又进牛了。
周大爷要感谢养牛大户文华平,是文华平给他担保到信用社贷款,并在文华平的养殖场“物色”了上好的牛仔。喂养一头牛每年可以赚三四千元,周大爷高兴地说。
周大爷感谢的文华平,是石门乡女姑村人,虽然只有40多岁,可是村里大伙都叫他老文。
靠煤致富,粗犷发展难持续
“十多年前的石门乡,小煤窑到处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文华平说,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去开采小煤窑了,石门乡境内大大小小上百口煤井,挖煤收入高,一个月顶一年,对于家有8口人的文华平来说,这是当时告别穷日子的最好出路。不到两年,他就推倒土坯房盖上新瓦房,与邻村姑娘结了婚。
渐渐地,村里人有了摩托车,瓦房连成了片。
可没过多少年,这条路就走到头了。私挖滥采的小煤窑被关停,村里靠挖煤致富的村民一下子就返贫了。
当过乡村小学代课教师,开过大货车、当过煤老板的文华平靠着不服输的倔脾气和聪明的头脑,在小煤窑取缔后,开始思索新的发展致富思路,搞起了养殖场。
20多年前的老文,是一名挖煤工,还开过大货车,在煤矿上做过工,年收入不过几千元,如今文华平的养殖场一年可赚上百万元。
壮大养殖,青青牧场有天地
女姑村牧场组拥有上万亩天然牧场,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大集体时期就搞过集体养殖,发展养殖业独具优势。村民们每家都养有少量的牛羊,但不具规模难成气候。
2013年4月,文华平把目光转向养殖业,于是和村里几个志同道合的村民商量谋划成立种养殖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困难重重,缺资金缺技术。文华平和大家采取股份制集资,众人拾柴火焰高,资金一点点筹起来,他们还到银行贷款。合作社股东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如今12人,还有大量零星村民陆续加入。
“养牛有经验也有基础,可咱最缺钱啊!”四处打听,大家听说了威宁2014年推出针对养殖大户的政银保贷款:政府、银行、保险共同承担金融扶贫风险。以前,单户贷款不能超过5万元,期限只有1年。现在,单户能贷款3万元到50万元不等。
很快,文华平贷款建起了规模化养牛场,经过两年多发展,“我现在有1000多头牛羊,还了所有贷款,每年几十万收入,还让十几个老乡有了生计。”
如今,一个注册资金130万元,拥有上万亩草场,羊1000余只,牛500余头的牧场种养殖合作社就此成立。
牵手农户,致富不忘众相邻
今年初,文华平的合作社规模越做越大。目前已与女姑村和新民村400户村民签订协议,由牧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能繁母牛免费送给村民喂养,以后能繁母牛生第一头牛归农户喂养,第二头牛按一定比例分红。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们通过以场带户模式,在统一品种、统一预防、统一饲养,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带领乡亲们奔上致富路。”文华平高兴地说。
老文还给几个贫困户提供牛犊、饲料,还保证高价销售,周大爷就是其中之一。“我虽然是自己放养,但预防疾病和收购都是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的,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方式,所以不担心喂养的羊卖不掉。”周大爷如是说。
有过穷日子、脱贫又返贫、吃了不少苦,老文成了当地脱贫路上闯出来的领路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带领乡亲们在青青牧场上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